“他们妈妈去哪儿了?”因闻我纳闷地问了一句,昂首挺胸的大块头妇女拽扯着咬胸不放的小孩,懊恼道,“谁知道?这些小孩都是主公出外征战之时有的,打完仗就发现他们出现在家里。被人抱过来说是主公的骨肉,我总是觉得很纳闷,因为你知道主公他其实不是很好这口……”
“他好哪一口来着?”我忍不住好奇,又多问一句。昂首挺胸的大块头妇女急催道:“你懂的。不懂也不要紧,日后你慢慢就明白了。赶快回去洗洗!哎呀,这孩子咬我太痛了,就这点很像主公小时候传说中的狠劲,然而更加使我纳闷!”
“你纳闷什么?”由于一时迷糊,我似乎又走没对路,正惑望间,听闻树园里有人说道,“汉末、魏、晋、南北朝时都称这几个海岛上出现的当地小国为倭,居民称为倭人。倭的意思本无贬义,《说文解字》释为:顺貌。从人委声。《二十四史》中的《旧唐书》记载当地人不喜欢‘倭国’的名称,《史记正义》指武则天命令倭人改其国名,不再称‘倭国’。《山海经》的‘海内北经’提到‘燕南倭北’,称‘倭属燕’,而燕地旧时领属部分朝鲜半岛及瀛洲之屿,‘倭’当在其中。鉴于《山海经》保存了很多周秦的原始史料,很有可能‘倭’的名称起源于秦汉之前,原为半岛南部的地名或部族名,亦即古老的倭族。《晋书》称,倭人自谓太伯之后,昔夏少康之子封于会稽,远从夏商年代已有人自会稽迁徙,即江浙一带的移民很早就渡来了。史籍诸如《魏志·倭人传》和《后汉书·倭传》等,都沿用更早的《汉书·地理志》,称其为‘倭’之国。《汉书·地理志》中的‘燕地’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所谓‘乐浪’在朝鲜半岛,汉武帝时所置郡,其海中之国当指倭国无疑,这可能是现存文献中以‘倭人’指称这些海岛土人的最早记录。但其实即便是土著之倭民,也并非果真土生土长,而是早在周秦年代就迁徙过来的‘秦人’或‘魏人’以及‘燕人’,其中还有高丽人。全都属于‘渡来人’,其历史也属于中原历史的一部分。”
“你看看《晋书》这样记述他们,”那人翻书,说道,“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国,地多山林,无良田,食海物。旧有百余小国相接,至魏时,有三十国通好。户有七万。自谓太伯之后,昔夏少康之子封于会稽……其男子衣以横幅,但结束相连,略无缝缀。妇人衣如单被,而皆被发徒跣。其地温暖,俗种禾稻麻,蚕桑织绩。土无牛马,有刀楯弓箭,以铁为镞。有屋宇,父母兄弟卧息异处。食饮用俎豆。嫁娶不持钱帛,以衣迎之。死有棺无椁,封土为冢。初丧,哭泣,不食肉。已葬,举家入水澡浴自洁,以除不祥。其举大事,辄灼骨以占吉凶。不知正岁四节,但计秋收之时以为年纪。人多寿百年,或八九十。国多妇女,不淫不妒。无争讼。汉末,倭人乱,攻伐不定,乃立女子为王,名曰卑弥呼。”
“倭人常年向中原王朝进贡,”那人又翻书页,说道,“《晋书》有记载称,宣帝之平公孙氏也,其女王遣使至带方朝见,其后贡聘不绝。及文帝作相,又数至。泰始初,遣使重译入贡。”“至于朝鲜半岛的高丽人和海岛上的‘倭’族起源于何处?”那人合上书卷,说道,“倭族起源于数千年前长江下游流域。其中一支后来北上,通过山东半岛进入朝鲜半岛,征服了岛上原住的濊族和貊族,在半岛南部建立其最早的小邦‘辰国’。辰国是‘三韩’之辰韩的前身,也有人认为其余两韩‘弁韩’和‘马韩’也起源于辰国。他们在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战乱之际渡海,建立了‘大和王朝’。这些所谓‘骑马民族’的后裔便是来自起源于‘倭’族的辰国,其中一系为皇族的祖先。”
“我纳闷的是,也有人说我们这儿的‘邪马台’只是个传说,女王是不存在的。”名叫信正的面色苍白家伙说道,“尤其番教士们都爱这样说……”
“谁说不存在?有些家伙就爱胡扯!”眼神疯狂之人在树下冷哼道,“晋朝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魏书·倭人传》中用了约两千字的篇幅介绍了三国时代倭国的情况。这篇文章里提到了当时在九州岛东北部有一个很大的女王国叫作‘邪马台国’,下属三十多个小国。统治该国的女王就是‘卑弥呼’。书中记载道,邪马台国虽然历代也以男人为王,但是在连续六七十年的战乱之后,他们拥立了卑弥呼担任女王。卑弥呼擅长用鬼神之事迷惑百姓,年纪虽然很大却没有结婚,只有弟弟辅佐朝政。卑弥呼为王以来从无外人能够见到她的面,只有千名仕女以及一名送伙食的男人出入宫闱。”
“汉末时期这边是辽东公孙家族的属地。也有一些公孙氏后裔在你们这儿住下来,赤染氏、常世氏皆是公孙家族后人。”范礼安身边一个蓝眼睛的家伙说道,“魏武侯北征乌恒时和公孙康缔约,曹氏幕府以公孙康继承燕秦汉以来的东北地盘为条件,承认其对九夷的统治换取公孙氏家族不再参与中原纷争,封为名义上是效忠东汉、尤其是曹魏的地方官,实际上割据辽东。公孙康没有后顾之忧,开始经略四方。公孙康于建安九年将乐浪郡十八城的南半,屯有县以南荒地划分为带方郡,派公孙模、张敞征讨当地原有的韩、濊族等势力,并派公孙模领兵振兴扶桑邪马台国,史称‘右折燕齐,左振扶桑,凌轹沙漠,南面称王’。公孙模为振兴扶桑之领地,留下了不少能人辅助邪马台国。”
“令人唏嘘的是,”一个白头发的黑袍教士说道,“景初二年六月邪马台女王极有可能只是响应燕王公孙渊的号召,遣使经带方郡去往辽东,商议大事,但难升米等使节抵达带方时,这里已经发生改朝换代,公孙家族被曹魏攻灭。使节们只得以随行人员和二十米布朝贡。据记载这一年,卑弥呼派遣使者难升米朝见魏帝曹睿。魏帝赐予卑弥呼以刻有‘亲魏倭王’的紫绶金印一枚,包括铜镜百枚在内的礼物若干。邪马台国与另一个由男王统治的狗奴国向来不和,她特地再次派遣使者来到魏国求助。魏帝派出使者表示支持邪马台国,但是狗奴国对魏帝的檄文却似乎并不在意。在长期的战争中,卑弥呼去世了。邪马台国拥立了一名男子为王,但是国中却引起大乱,只好再度拥立卑弥呼一族的巫女首领‘台与’为女王,这才平息了内乱。‘台与’再度派遣使者前往中原,不料三国时代已经结束,晋朝占据了主导地位。再往后,邪马台国就从中原的史书中失去了踪影。”
“邪马台是存在的,他们在北九州留有遗迹。没人可以湮灭他们的历史,因为他们已经在中原的信史留下许多记载。”范礼安身边那个蓝眼睛的家伙说道,“在辽东的公孙家族墓地也发现了邪马台的独有容器。”
“据《后汉书》和《三国志》记载倭国或邪马台国在九州岛的东北部。”藤孝摇扇说道,“卑弥呼女王遣使曹魏,受封为亲魏倭王,助她专心对抗狗奴国。其时的邪马台国实际是三十余个倭人小国的盟主,卑弥呼女王对其他诸国有相对统治权力。而那些不接受邪马台统治的小国,则与吴国亲近。”
“对于巫女‘卑弥呼’是不是神功皇后,虽然众说纷纭,”范礼安身边那个蓝眼睛的家伙说道,“无可否认的是,邪马台在三国时代的公孙氏灭亡后,与三国之一的魏国通好,进献生口、倭锦、珠、弓矢等。双方通过带方郡频繁往来。魏国也曾两次遣使至邪马台国,赐以金印、紫绶,封其大臣为中郎将等职衔,并赐锦绢、铜镜、珍珠等。还帮助当地倭族人出现了文字的雏形,而中原则引进了邪马台国的纺织、印染技术,使中原服装出现了多样变化。邪马台国也曾向畿内地区扩展势力,卑弥呼为迎接魏国使者而整顿畿内‘威容’,兴建‘王权中枢’城栅群。邪马台是部落联盟国家,通过战争确立了邪马台国在这个联盟中说一不二的地位。如今人们认为,‘邪马台’就是这里的起源。”
“我纳闷的是,为什么会有个‘狗奴国’呢?”信孝从股后拔出个茄子闻了闻,问道,“我只听说过‘猫奴’。因为我们家爱狗,是不是我们的祖先被人称为‘狗奴’啊?”
“应该不是,”眼神疯狂家伙摇了摇“建安风骨”竹扇,冷哼道,“听说那时候还有个‘奴国’,至于为什么又有一个国叫‘狗奴’,你好好听先生教。”
“狗奴国,是西晋陈寿著《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中所记载的倭人国之一。”那个被唤作先生的人翻书说道,“汉末,倭国纷乱,分解成众多小国,以邪马台国最为强盛。邪马台国曾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自居为附属之藩。狗奴国位于邪马台属国‘奴国’南方,是唯一不附属于邪马台国的国家。狗奴国王名为卑弥弓呼,其国实权则掌握在一个名叫狗古智卑狗的官员手上。狗奴国与邪马台国素来不和,两国之间一直发生冲突。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于正始八年派遣载斯、乌越出使曹魏,陈述两国交战情况,希望得到魏国的支持。但魏帝曹芳仅派遣塞曹掾史张政携带诏书及黄幢前往诏谕其国,而没有参与战争。狗奴国对魏国的诏令不予理睬。卑弥呼去世后,两国战争依然持续。”
“由于狗奴不理睬曹芳,如果不是曹家很快就被司马氏灭掉,可能曹魏后来会派兵帮助邪马台女王收拾狗奴。他们是运气好,”范礼安身边那个蓝眼睛的家伙说道,“有一种看法认为狗奴国即‘熊袭’。人们认为狗奴国位于肥后的菊池郡或球磨郡等地,从北九州扩展势力,发展到畿内。也有人认为正好相反,它是从浓州、尾州或熊野、出云等地往畿内扩展,势力发展到北九州,最终与邪马台争锋。至于它灭掉邪马台,还是邪马台把它灭掉,说法各异,不得而知。也有人说它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大和王权。”
那个被唤作先生的人翻书说道:“《三国志》中记载魏国历史的《魏书·东夷传》称,太守王颀到官。倭女王卑弥呼与狗奴国男王卑弥弓呼素不和,遣使先到他郡里数说相互攻击的情势,王颀认为狗奴国王无实权,而掌握实权的官员名叫狗古智卑狗。邪马台国与狗奴国交战不休,这两家不论是哪一国,此列岛上的建国者毕竟同为中原侨居之民。因而曹魏最初的态度是不愿意太过偏袒,曹芳仅派张政前往调解。”
“后来邪马台国与狗奴国这两个交战之国的历史一齐神秘中断,几乎完全失踪,其结局不留下任何可靠的记载。而且也双双消失在中原的史籍中,这期间一度发生了什么事,任人猜想。”藤孝摇扇说道,“不过邪马台国的消亡也留下痕迹,邪马台国变为中原大陆侨居者的聚集部落,尤以汉人为多。在关门海峡附近,涌现了大量中原迁移过来的所谓‘渡来人’部落,往各处散布开去,这拨陆续新迁来的部族包括如今的大友家族、大内家族、辉元家族、元亲家族,以及义久、义弘他们的岛津家族……”
“可见义弘、元亲他们并非秦始皇的后代,而是此后才迁移过来的秦氏族人。”眼神疯狂之人冷哼道,“反而最早居住这片土地上的那些所谓土著氏族,其中一些人才有可能是徐福带来找药的那五百童男、五百童女的后代。”
“你们这里真的有长生不老之药么?”范礼安旁边那蓝眼睛的家伙饶有兴趣地问道,“昨天秀吉大人居然还向我打听有没有从明朝那边找到返老还童之药……《晋书》说,你们这里‘人多寿百年’,看来早就普遍长寿得很。不知养生秘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