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核裂变有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便是快中子。而如今中子的存在虽然在1920年提出了,经历七年有余,尚且还是个假设,而且如今包括卡文迪许实验室在内的许多科学家都在试图证实它的存在。研究a粒子轰击铍的波特和贝克尔,以及后续追踪波特“中性辐射”居里夫人的女儿与女婿也在1930年与中子的发现失之交臂,为人做嫁衣的将诺贝尔奖拱手“送还”给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
徐少谦距离这一发现,也只一步之遥了。
所以一切只需要许多次云室a发射源的尝试,使得徐少谦意识到“中性辐射”是来源于不带电荷的、和质子质量相仿的,卢瑟福七年前提出过的——可能存在的“中子。”
那么证实它!
楚望将诸多辐照量公式一一撰写到稿纸上,并就徐少谦的论文设想提出了自己的一点点“幼稚的提问”——为什么会存在比γ射线还硬的中性辐射,是否会是原子质量数不守恒的原因?
罗列这些公式与疑问时,楚望丝毫没有意识到,她和她的计算公式成了葛太太以为的“爱情关系”。
作者有话要说:*我早就说过了这文里全是男配……男主是核物理!!!核物理!!!!你们还不信!!!!!
——
*关于学术部分一点点解释:铀裂变诱因是热中子轰击铀而引发的链式反应。核弹是快中子的反应堆,而如今的核电站是可控链式反应,是慢反应堆,一般用石墨等等来减速中子。
*中子是1932年提出的,所以是核裂变的前提。
*另外一条线,是核聚变。核聚变1930还是1932提出的,不大记得了,但是技术难度——也是曼哈顿计划中的技术难点——内爆。内爆□□是1954才着手完成的,内爆技术也是□□的技术前提。内爆在□□上试验成功后,□□也因此不远了。故而此文里只发展核裂变线,核聚变——就让它遵从史实自然发展吧。
*当然女主的想法只是女主的想法,是假设而已,具体要怎么实施,还是要慢慢看。当然会受挫。
*另:此文没法设计政治层面,所以,只会从侧面去隐隐体现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