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大战对于草原各族可谓是非常的残酷。因为大战连绵,尽管双方都小心控制着,但依然影响了放牧,更别说那么多军人的消耗了,之前不过都是靠着大辽历年的积存在硬撑着,而且大辽对于蒙古部落和女真部落都很是吝啬,使得双方部落在这场草原内战中不只是损失了很多的战士,就连部落的平民也是损失巨大。
这样下去,蒙古和女真肯定会衰弱下去,真因为如此。在唐书主动挑明的情况下,三方联合了起来。
如今目标已经完成了一个阶段。这次大胜,击溃了大辽的精锐部队,让大辽的军力直接下降了一半,甚至更多,暂时安稳了下来,三方自然也需要好好谈论一番,商讨以后的问题了。
对于这种很扯皮的谈判,唐书并没有太过注意,他更多的注意力还集中在收拢大辽溃兵上,这一战,大辽近七十万战士,能够回到上京城的也不过三十多万而已,剩下的不是被击杀俘虏,就是溃散在各地。这些可都是弓马纯熟的战士,唐书自然垂涎,而且不说其他,这些战士散落开来也会给当地治安造成很大的问题。
如今这片区域毫无疑问已经被唐书当成了自家的地盘,当然不能让他们恣意破坏。随意黑旗军排除了很多,去收拢溃兵,蒙古部落和女真部落也是如此。这个世界上,草原上有着一些很有趣的规则。就比如比武决斗之类的,输的一方就会成为赢家的奴仆,如果不能赎回自己的话,就只能认命,
当然,唐书没有觉得,契丹士兵就真的会多么的遵守这个规则,别的不说,秦国黑旗军可大部分都是汉人,这就是个问题了,很多草原人一向都看不起汉人,他们愿不愿意承认那个规则还不好说,就算是他们承认,也有些麻烦,毕竟那么多的契丹军人,加入秦国的话,也是个麻烦,客大欺主的事情可不少见。
所以唐书只能选择从契丹俘虏中挑选出几万人加入秦国军队,而剩下的士兵则是发放到各地,让他们感受一下如今秦国制度的优越,就算是在大辽在草原,这里的人的阶级更加的明显,普通民众的生活甚至还比不上中原民众,这也是文明程度决定的,也是地域关系的缘故。
唐书相信,只要这些契丹士兵们感受到了秦国的好处,感觉到了更好的生活,而且不受到什么歧视的话,他们也会拥护秦国的,终究这个时代尽管已经有了民族观念,但这种观念并没有真正深入到什么样的程度。而且唐书只要保证着军队的强大,那么更了解弱肉强食这个道理的草原人也会选择遵从。
至于之后,唐书可是很相信中原汉人的容纳能力的。
因为还没有彻底击垮大辽,所以尽管三方都有些一定的分歧,不过还是尽快达成了协议。秦国黑旗军除了派出数万人陪同蒙古和女真赶往上京城继续攻打辽国之外,黑旗军剩余的军队则是直接朝着辽东进军。
原本女真部落根本不愿意将辽东交给秦国,哪怕如今的辽东还是在被辽国占据着,但因为地域的关系,特别是因为之前耶律洪基和女真部落联合的关系,在辽东,如今的女真部落也有很大的力量,女真部落很想占据那片区域,但最终还是被唐书说服。
这也是因为如今的女真部落还是游牧文明有关,他们并没有把辽东看的多重要,只不过是占有欲作祟罢了。唐书提供大量的盐铁以及粮食等物资,让女真部落接受了这个情况,并且会在黑旗军进攻辽东的时候提供帮助。
除此之外,唐书答应,秦国会帮助蒙古和女真继续攻击辽国。不过除了如今已经占领的中京道以及辽东地区之外。其他的地区都交给蒙古和女真瓜分。不过那些地区的汉人要交还给秦国。彼此也算是制定了一个军事同盟,另外秦国以后还需要贩卖给两国盐铁粮食以及美酒丝绸等奢侈品。
如此协议也算是正式签订了下来。真正说起来,这份协议,唐书占了很大的便宜。毕竟彻底解决了大辽的威胁,而且因为草原内战的关系,使得一段时间内草原根本不能成为秦国的威胁。而且还收拢了辽东辽西,虽然付出了一些物资。但这些物资在中原并不罕见。还可以交换会草原的牛羊等物。
好处实在不少,而且也没有什么缺点。当然,不管是蒙古部落还是女真部落也感觉很是满足。击垮大辽之后,他们两族也能翻身做主人了。而且和秦国的协议签订,不只是得到了一个强大的盟友,更能够得到中原的各种物资,甚至以后在草原最恐怖的白灾之下,也可以通过秦国的帮助度过。
这比起以前可要好上太多了。这也是草原文明智慧以及眼界的局限,但从蒙古和女真两族的角度看来,他们也确实占了很大便宜。所以这份协议应该说得上是皆大欢喜。
也许蒙古和女真族中。也有着智者考虑着以后的情况,但如今的形式还没有改变。就想以后也太早了,而且如今也容不得他们不和秦国合作,毕竟反叛大辽之后,再加上因为这两年战争的缘故,想要度过这个冬天,没有外界的帮助的话,他们的部族肯定死伤惨重。
协议已定,各方立刻开始了行动,唐书带着秦国黑旗军大部朝着辽东进军,行军路上,唐书还在思索着草原的未来,说实话,尽管那个协议,秦国丝毫不亏,甚至占了很多的便宜,但唐书心里却不怎么在意,没办法,这个家伙已经开始把这片大地当成了自己的所有物,虽然短时间内实力不足,但依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