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那些由士绅大族推荐上来的官吏一般其身世可考处比较详尽,而那些由科举考试考取功名获得官位的人,卷宗上所记之事往往寥寥。
朱允文最先翻开的乃是黄子澄的卷宗,此人乃是江西分宜县人,曾伴读东宫,如今乃是翰林学士,当初与齐泰共同建议小皇帝削藩之人便有他一个。黄先生如今年事已高,许多事情虽然有心计量却终究是无能为力。
大明朝堂上需要的是新鲜的力量,如今的黄子澄已然变成了一个老迂腐,朝堂上主张帝王重查内宫丽妃难产一事的人便有他一个。
此事最让朱允文烦心,可偏偏黄子澄不自知,硬着臭脾气梗着一条老命,左右不肯松口。
不仅如此,年前科举中了状元的李查镛便是黄子澄的门生,与黄子澄当真是一脉相承,在面对帝王之事的对策简直如出一辙。此人刚好替了大理寺少卿的职位,与大理寺丞邹瑾一块儿,准备将丽妃一事彻查到底。
一想到这两人,朱允文额头处渗出一抹汗来。好在李查镛虽然人生而耿直,好在到底是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在后世与黄子澄齐名的人当属齐泰无疑,当初齐泰与黄子澄共同向当时尚且年幼的皇孙建议削藩,可谓是削藩的主力军。后来被朱允文派去镇压叛民,倒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朱允文眼里,齐泰又稍稍好过黄子澄,至少不会搬弄老古董一般的一套,整日挂在嘴边说三道四。
不过齐泰此人终究是太过聪明了些,叛民一事结束后,朝堂上除非发生了十分重大的争端,否则齐泰一概当做不知,人是越来越保持中立,大有要解甲归田的意思。
不过有趣的事情是,经由齐泰举荐上来的人大多皆是南直隶潥水人,乌泱泱一片竟有数十人。朱允文纵是再不懂朝政,也知晓朝廷官员制衡问题,便又在齐泰举荐上来的数十人中挑了三四个人,分别任职于各个部门,二品、三品皆有。
齐泰所举荐上来的这些同乡中,朱允文对其中一个人格外注意,此人名为齐良生。虽然是被齐泰举荐上来的人,可每每在朝堂上,众人皆争论不休之时,此人却仿佛身处蓬莱仙地,既不表态,也不参与,仿佛野游神仙,自顾自耍得开心。
可每每朱允文特意点名询问其看法时,此人却又总是可以从另外一个观点中抽丝剥茧,说出一番道理来,每每总要将众人说得哑口无言。
朱允文觉得此人有趣,便将齐良生调到了商部左侍郎的位置。商部原本便是新设立的部门,人员缺失不说,商部尚书还是一个女人,任是换做谁也要嚎叫两声。
可偏偏这位齐良生却喜怒不显于色,依旧如同平日里那般欢脱,丝毫没有任何异议。
喜欢明朝大昏君请大家收藏:明朝大昏君青豆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