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啊。”郗羽瞧了唐宓一眼,满意点头,“那就好。”
三个人吃着三明治,唐宓问起郗羽的南极考察到底是怎么回事。
她雀跃地谈起自己为期七八个月的行程。据她说,这件事情是这样的——一直以来,MIT的海洋和大气学院的出海考察活非常多,几个月之前她写了几万字的申请,想要参加一次南极科考或者环球科考活动,连培训课都上过了,但在最后一轮审核时被拒。岂料今次出发的前两天,预定参加考察的两名海洋所的博士生忽然身患重病,无法出行,负责人则临时补增了两个名额,其中一人就是郗羽。
说起这次异常充实的科考活动,接下来她会去南极待三个月,等南极的夏季结束后再继续为期三个月的海洋考察,总之,是一次超难得的科考活动。
“我长期负人品,现在终于爆发了,哈哈哈哈!”郗羽笑得特别小人得志。
李知行恭喜她,又问:“学姐,去的时间这么长,你的学业怎么办?”
“我的学分已经足够了。”郗羽点头,“我相信这次出海考察,能让我写出一篇特别好的毕业论文。”
郗羽正是读博士的第四个年头,理论上说只需要一年半的时间,就可以毕业了。在学分足够的情况下,再加上一篇漂亮的毕业论文,她一定能如期毕业。
“那你在哈佛的选修课怎么办?”李知行问。
“是有点难办。”郗羽想了想,“我准备写个邮件去告诉你哥哥……能进行环球大气考察,对我们专业来说,机会真的太难得,我绝对不能放弃。”
压在天平上的,左侧是环球考察带来一篇优秀的博士毕业论文,右侧是和专业课其实无关的一门政治选修课,孰轻孰重一眼就明。
都是在美国大学的留学生,李知行懂得这其中的取舍之道:“这倒是,该抓紧的机会就要抓紧,你打个电话给我哥说一下,他不会为难你的。”
“我对此没什么信心。”郗羽摇头。
“不会的,我哥不会无故刁难人。”
“是的,这点我还是知道的。”郗羽说,“他是个实事求是的人,所以我才说没信心。我接下来无法上课也是事实啊。”
李知行眼里闪过一丝诧异。自家堂兄是个实事求是的人,然而这一点绝大多数人未必看得出来——在李泽文长期给她的论文打低分的情况下,还能做出这等评价,真的很是难得。
李知行若有所思:“学姐,你也是个实事求是的人。”
“我是科学家,要以事实为依据说话的。”郗羽笑着说,嘴角梨涡格外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