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喧闹、常常需要聚会的社交性协会实在不是她的选择,相比之下,研究类型的协会更适合她。这个协会以研究为主,总共二三十人
,大家聚在一起分析和讨论,也有些收获。不过,这些收获都比不上唐宓在欧几里德俱乐部的那四年时间——那一周一次和全国最聪明的天才们讨论时所收获到的思想和方法,让她受用终生。
因为加入协会,她还参加了一次大型的活动。经管学院每年都会和几家大型的投行和公司搞一个资产管理峰会,这几年协会搞得越来越大,需要的人手也越来越多。
按照惯例,唐宓所在的协会的成员们成了这场管理峰会的志愿者,众人都挤出时间来筹备会议——不得不说,这种组织活动很锻炼人,活动筹备办公室里,同学们疯狂地打着电话,联系各种人。唐宓也有任务,主要是校对各位主讲的报告,整理成文集打印几百本。
在峰会进行演讲的有十六个人,有企业领导,有政府官员,还有经济学专家。他们发来的文章涉及经济金融领域的方方面面,为确保文章的精确性,还是需要有人校对。
唐宓因为为人谨慎、学习优秀,被众人推选出来做这份工作。
时间紧张,唐宓一篇篇读着各个主讲人的文章。校对工作不算容易,主讲人的报告都是上万字,纯英文的报告占了三分之一,报告中的数据也不少。
因为时间太紧张,她没去食堂吃饭,陈卓航给满屋子人带了饭回来。
拿过他递出的饭盒,唐宓跟他道谢:“谢谢。”
“客气什么,都是集体的事情。”
陈卓航在她身边坐下,和她边聊天边吃饭。
“怎么样?这些文章有错误没?”
“基本上没问题。”唐宓放下筷子抽出一篇文章,“只有这篇,我感觉数据有点问题。”
陈卓航凑到她身边,看了看。
这是一篇来自某企业家的文章,用数据说明一些风投的案例,文章的干货非常足,有着大量的数据。
“哪里有问题?”
“你看,提供的数据和后面的分析不符。”
唐宓把疑点钩了出来,出示了自己的演算稿纸,陈卓航恍然大悟:“确实是,你把疑点写上去,再发邮件回去吧。”
“嗯,已经发了。”
陈卓航好奇地看:“是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