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周家所属权归好几个家庭,只不过现在住在这里的人家不多了。这些周家人虽然住在这里,却不是一家一房,都是堂关系。
其中一家外出一年打工的回来了,老夫妻很高兴的张罗了一顿丰盛的饭菜。一边闲聊,一边吃饭,把过去一年时间里双方的事情都唠一唠。
儿子周启功对老两口说:“修咱们家的房子,借了多少钱?”
老父亲说:“没多少,你不用操心。也不全是借的,我跟你娘还有些积蓄,也出了一些。”
赵贵跟几家管事儿的扯了很久,总算是定下了房屋主人出一部分,村里借一部分的方案。而蔡家的祠堂,最后还是蔡家分摊偿还来解决了这个问题。
周启功却很是担忧。他们家里兄弟多,都早早的离开家乡出去打工。以前都是把孩子交给父母带,这些年攒了些钱,接了孩子过去上学。孩子的学费,再加上租房费用和生活费,也没有多少积蓄,拿不出多余的钱来补贴家里。
这次回家来,他实在没想到家里边竟然翻修了房屋,虽然是村里借的,却让他心里沉甸甸的。他爹娘都老了,连田地都租给别人种,年老体弱的,可怎么能还清这笔钱?
老两口看到儿子满脸的愁容,倒是挺乐观的对他说:“我们都打算好了。虽然这房屋外边是用来看的,却没说不能招待人来住。我们也学村南的那些人家,准备新被褥,让客人住进来。”
周启功惊讶的抬头看。
老母亲也说:“洗洗涮涮的我们都行,就是吃饭要让客人们去别家解决。咱们祖宅的几家都商量好啦,你七叔家的儿子跟媳妇明年就不让他们上外边去打工了,到时候来了客人,吃饭就专门去他们家。我们老啦,精力不够,就不挣那份饭钱了。”
周启功听了这才放下心。他想了想说:“明年先看看,要是不行了,我就让我媳妇回来帮你们。”
老父亲摆了摆手,说:“可不用,你们好不容易在城里立稳了脚跟,回来干嘛。”
周启功没有多说,在外生活成本实在太高,子女的借读费就是一笔昂贵的支出。他跟他媳妇现在咬牙坚持,完全就是为了给儿女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他们两口子都想好了,等孩子们上了大学,他们就回老家来。看现在这个发展,说不定他们在村里就能挣够学费了呢。
“尝尝这个豆腐,华家的豆腐现在做的是越来越好吃了。”老母亲推着桌上的一盘大葱炒豆腐,推荐着。
华家是林场片区初期划分,撤并村落的时候从别的村子里边迁过来的。他们过来之后没有土地,只能做点小买卖来维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