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个一声吹破天地心。”张阳说道:“刚才是谁在赋词?”
只见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拱手道:“正是在下。”
“这位就是杨基。”刘伯温说道:“他在当世,称为吴中四杰之一。”
吴中四杰?张阳说道:“难怪辞赋如此jidàng人心,只是不知这鉄崖道人是谁?”
“正是老朽。”一个已经胡子huā白的人说道。
杨维桢,此时已经五十多岁,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会稽枫桥全堂人。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
虽然人老,但是他仍然心怀国家,luàn世之中,人命贱如草,只有一个统一的国家再度建立,才能平息刀戈,为百姓带来稳定的局面。
所以,他也选择了再次出仕。
接着,刘伯温又为张阳引见了高启、陈基、张羽等人,这些人,都是刚才刘伯温挂在嘴边的,也是弘文馆招来的最有名头的人。
张阳知道,所谓什么江南第一才子,那种称号都是虚的,自己的政权,也不需要那种只会yin诗作词的人,那些文绉绉的东西,并没有太大用处,偏偏这个年代却要以这种方法来个选拔人才,比后世的高考,还要扯淡得多。
不过,在这种年代,能够将这些古文融会贯通的人,除了少数书呆子之外,大部分的人,其实都是非常聪明的。
刘伯温知道张阳的意思,所以,这些人之所以被他特殊拿出来,因为这些人都做过官,而且,在当官的过程中,都是看不惯官场中的,自己身体力行,惩治不法行为,最后,遭jiān吏报复被黜,这些人,都是正直的人,在元朝的官场中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这才骇然辞官,最后走到了一起。
任用这些人,对主公的事业,绝对是有帮助的,任何一个朝代,如果能够根治了官吏自身的问题,就可以长久。
当初丞相脱脱治理黄河,朝廷已经拨付了大笔的银子,结果,这批银子经过层层盘剥之后,到了民工手里,连一个铜钱都没有,几十万民工,就这样在工地上,忍受着劳累,饥饿和死亡的危险,最终导致百姓的起义。
如果任用的大批清廉的官吏,当时又怎么会出这样的事。
“大家觉得,我现在在本地推行的各种政策?”张阳问道。
说他们是能臣,但也要考察他们一下才行,而且,张阳想听一下,在这些准士人的心里,究竟是怎么看待自己的这些政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