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工厂的现场管理和效率。车间物品的摆放整洁有序,都是按照拿取时间最短的原则,所有的操作都有严格的标准流程,不像印象中的印刷企业,印刷环境充满了随意性,典型的脏乱差。
在中午休息间隙,每个工人都会自觉把自己的区域整理得井然有序,保持洁净。车间操作者对质量控制很严格,所有的印品都要做专门的检查。肖云华说道,有一些活计,客户要求很高,不允许有瑕疵,特别是药品和食品的说明书。
第三是作业流程和节点的规划布置,特别是体现在核心的印刷机操作间的设计。印刷厂不同于其他行业企业,想要印刷出高质量的成品,印刷机所处的环境就非常重要。
为了保证车间良好的环境,整个车间都做到了恒温和恒湿,车间里还安装了排风装置和加湿器,照明灯也是按照印刷机摆放的位置而做专门的设计。
肖云华告诉王一元,说道,这里车间的印刷工随时随地进行整理、整顿和清扫,这是印刷操作工的基本工作之一,所以厂里的印刷机都保养非常好。
他还说,公司里有两台滨田的印机都已经超过十年了,由于保养得好,机器看上去还像新的一样,这样印品质量也能够得到很好保障。
王一元对精益化管理和6s管理都不陌生,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和素养,自己原来在宁波的工厂都曾有亲身实践和推行。
但他觉得要和现在的台沪公司比较,明显差距还是相当的大。所以王一元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这次难得的实践和学习中。
半个月下来,王一元对印刷厂的各种各样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对从设计,制版,印刷,装订,包装到物流的整个生产流程,都有了直接的印象和体验,基本掌握了与印刷相关的专业术语和行业语言。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观察学习和比较,王一元认为和以前的工作单位比较,两个公司的差距主要还是体现在生产的管理者身上,特别是生产管理者的职业化素养很重要,企业老板的管理素养更重要。
最后的几天,他利用空余时间,结合自己在工厂的所见所闻,和自己以前在宁波工厂的6s模式生产管理上的经验,就台沪公司车间生产管理的制度建设,生产组织和协调安排的合理性进行以及生产流程的衔接,车间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形成了一个洋洋洒洒五千多字的书面建议,私下里报告给了公司主管生产的孙玉泉经理和自己部门业务部的丁经理。
在当时,台湾企业进入大陆投资建厂,出于谨慎考虑,一般都对大陆的国家政策,社会关系,公司治理,甚至是风土人情等等,都会有专业的评估。
但即使这样,他们也还是觉得不够保险,同时也都会聘请一个投资所在地有一定社会关系的大陆人士来担任公司经理,以帮助处理台资公司在大陆方方面面的关系。这位经理,其职责和地位相对超然,但在公司内部却一般都不会赋有什么实质性的权利。
但这位孙玉泉经理却是个例外。
这个六十多岁的,永远都衣冠整洁,头势清爽,花白相间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乱,什么时候都挺胸抬头,只是偶尔喜欢喝点小酒的老头,一来他土生土长就在本地的光华村顾更浪小组,二来他退休前是上海印刷二厂的生产副厂长,有丰富的印刷生产管理经验,加上他本人也觉得自己身体还不错,完全可以再干一段时间,于是公司就另外让他担纲了台沪公司生产管理的实职,职责权力相当于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