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鸣不报平的男子被打,众人准备同仇敌忾报仇的时候,一群差役闯了进来。
打外邦那些人那是鸣不报平,但倘若是与那些差役起了冲突那可就有谋反的嫌疑了。
在差役闯进来,围观的众人胸中再有火气,最终也只能全部趋于平静。
“谁报的官,走走走,去衙门说去。”
这些差役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所有的人都带至了上元县衙。
这些差役表面风光,但实际与奴仆地位差不多,后代子孙连科举的资格都没有,对他们来讲只要能把俸禄挣了就行,能不惹事当然不会惹事。
就像这个事情,最好的办法当然是交于知县老爷处理了。
在那妇人以及那孩子,连同那些鸭梨,还包括涉事的鸣不报平的汉子,以及被打的外邦男子以及报案的外邦男子全部被带回了县衙。
朱大福等围观的众人虽不在县衙的传唤范围之内,但他们既然知晓了这个事情,便总得过去瞧瞧看县衙如何处理这个事情的。
朱大福虽是最后过来的,却是主动承担起了责任,招呼道:“大家伙儿若是没大事的话我看先别着急走,我们要跟着去县衙瞧瞧,有需要做证的地方也可当下证明,不用再到处寻证人了。”
招呼众人过去做证是一方面,朱大福主要是想瞧瞧县衙是如何处理这个事情。
将来往来大明的外邦商贾不会少,像这样的事情往后只会更多,大明官府的这些人是否会因外邦商贾的践踏大明律法,是否会在外邦商贾面前不敢给自家子民做主,这都需要朝廷盯着的。
区别对待外邦商贾与大明子民的想法必须得扼杀在摇篮里。
外邦商贾到大明来绝不能有高高在上的想法,想要在大明做生意,必须得守大明的律法。
朱大福开口招呼后,倒是有不少人应了下来。
到最后在朱大福领着这些人到达上元县衙的时候至少还剩下一多半。
剩下那些没来的或许是真的有事,亦或者也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