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关键的是,因避雷针的普及,再不会因打雷,而有被雷劈中的建筑物了。
朱元璋随着朱大福去兴明学堂瞧了半下午,祖孙二人就那么漫步着往大福酒楼。
天已快黑了,隐隐绰绰的。
朱元璋笑着问道:“你小子倒是把咱整个大明的青年才俊几乎都笼络起来了。”
兴明学堂求学之人,不仅有京师的,外地的也不少。
这个时候的人,走遍千山万水寻一名师请教。
有人跋山涉水来兴明学堂求学也不算什么稀罕事儿了。
朱大福笑了笑,道:“除却是想认几个字,又为学费便宜的,剩下的那些的确是可为青年才俊的,不然的话,谁会去那里。”
身为院长的朱大福虽说教授出了头甲前三,可兴明学堂主要的课业又并非四书五经。
若想科举,单纯去兴明学堂没什么用处。
当然,兴明学堂也并不是不教经史子集这些适用于科举的东西。
只是这些方面的东西教授的会很少,凡是来这里的,那得必须在这方面有绝对天赋的。
要不然,按正常的课业安排,考中的希望是很渺茫的。
不等朱元璋说话,朱大福随之道:“你尽管放心,兴明学堂以天赋视之,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圆润适为官者,那就多教授他经史子集,让他将来科举,若身强体壮,擅领兵着,那就教授他兵法,让他将来为我大明领兵出战,至于在其他方面有天赋着,那就在其他方面发展,凡在兴明学堂者,各行业平等,没有高低之分。”
树立这个想法很难,但必须得培养。
士农工商,同样的机会之下,大部分人肯定会选择学习四书五经,将来如朝为官的。
与其如此,那他这兴明学堂开设的意义又在何处。
他们追究寻个书院去学习就是了,现在外面也不缺这方面的先生,能教他们的人多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