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免蝗灾再次蔓延,朱棣采纳沈瑄的建议,下令卫所官军扑蝗。
“懈怠,于救灾不利者,以罪论。”
皇令下达,河南境内,以都指挥使司为主,布政使司协同,卫所官军全被调动起来。
烟熏火烧,掘地三尺。但凡能想到的办法,都要用上。
枯黄的禾苗,空旷的田地中,很快响起噼啪的炸裂声。
刚领到赈灾粮的父老走到田边,双目被烟熏得生疼,却坚持着不肯退后一步。但凡还有力气的,都加入了扑灭蝗虫的队伍。
耆老,青壮,健妇,连韶龄幼童都随着父母的脚步,在黑烟中扑杀毁了家人生计的罪魁祸首。
黄昏时,浓烟渐渐散去,泪水在农人们染有烟尘的脸上留下一道道印痕。
农人们相携跪地,向京城方向再拜。
“天子仁德!”
“陛下万岁万万岁!”
乡间有文人说,今上篡位夺权,逼死亲侄,是暴-虐-滥-杀之人。但于现下的河南百姓而言,朱棣却是一个圣德慈爱之君。因为他让大家有了活路,有了继续在祖辈土地上生活下去,不用流离失所的希望。
朱棣生于战火,少时尝居凤阳,深知百姓疾苦。太——祖高皇帝立国之后,年长受命镇守北方,冒霜雪出塞,与士卒同甘共苦,他所经历过的,绝非生于膏粱,长于皇宫,几乎不出大内的侄子所能体会。
远在北京的朱棣不能亲耳听到高呼万岁之声,却能从布政使和都指挥使的奏疏上看到百姓的真心拥戴。
百姓为水,君为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话,朱元璋教给了儿子,也同样教给了孙子。从实行来看,儿子明显比孙子做得更好。
放下奏疏,朱棣长舒一口气,目光转向站在暖阁中的沈瑄。
“此次河南蝗灾得灭,瑄儿立有大功。”朱棣笑道,“若无瑄儿提醒,朕竟忽略,可调卫所边军助灭蝗灾。”
边军有屯田防备鞑子的重责,不能擅动,更不能离开戍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