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救兵也不管用,皇后驾临,了解情况之后,只会让兄弟三个多挨一顿揍。
再入太医院的赵御医艺术了得,徐皇后的健康状况明显好转,从她挥鞭子的力道就能看出。
几次之后,朱高炽和朱高煦朱高燧都老实许多,再有人参奏兄弟不好,绝对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世子心机深沉结交朝臣?谬矣!这是谦逊海量礼贤下士!
高阳郡王嚣张跋扈?大误!此乃果决直爽武人风范!
朱高燧任性妄为?胡说!那是聪明伶俐天真无邪!
朝臣们有点傻,朱棣老怀大慰,棍棒底下出孝子,古人诚不欺朕。
有人上疏,认为皇帝动不动就抽儿子过分了点。
朱棣眉毛一竖,这是朕的家事。
他揍儿子,关旁人什么事?咸吃萝卜淡操心。
再者说,没有摆上案头的奏疏,说他儿子这不好那不好,他会下鞭子抽吗?
大臣们也没辙,再不敢随便动心思。否则,就算自己看好那位被立为太子,也未必会念自己的情。万一闲着没事时,想起某年某月某日,某大臣上疏弹劾其兄弟,导致自己跟着一起挨揍,气不打一出来,预备找补回来怎么办?
大臣们想通了,朱棣的耳根顿时清净不少。
朱高炽继续闭门读书,临朝听证也是一副老实憨厚模样,老爹不问,绝不多说一句。私下里的小动少了许多,除詹事府官员,绝不随意见朝中大臣,书信往来更是没有。
朱高煦朱高燧隔三差五到舅舅家串门,一心钻研“兵法”,明面上,极少同朱高炽起争执。
徐皇后喝着赵御医的药养生,朱棣安心处理国事,大明第一家庭进入了相对“和平”的一段时期。
据说,揍儿子,是高僧道衍给皇帝出的主意。
消息传出,道衍大师险些被朝臣愤怒的视线戳成筛子。
真相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