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人北方二道,本就山多地少,没有多少粮食产出。
再加上崇祯十四年春夏干旱少雨,北方旱情加剧,以及之前战争造成的破坏,和宁国北方二道人口损失净尽,田地撂荒的事情自然异常严重,沉器远所部人马的军粮,根本不可能实现自给。
而且,类似的情况,必然也会发生在清虏控制的辽东境内。
毕竟和宁国北方二道,与清虏控制的辽东地区山水相连,气候没有多大的差异,一样是干旱少雨旱情严重。
对于这个问题,杨振在东征倭奴国的途中其实就意识到了。
因为这次东征倭奴国期间,杨振最担心的海上风暴并没有出现。
对杨振来说,海上风暴没有出现是件大好事。
可是对和宁国的北方和清虏控制的辽东地区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因为没有海上风暴,就意味着没有台风,而没有台风,就意味着和宁国的北方以及清虏控制的辽东纵深地区没有多少降雨。
对于位处辽东半岛南段以及沿海地区和海岛之上的金海镇各地来说,没有多少降雨并没有太大影响。
因为他们种植的番薯也好、番仔薯也好,都是比较耐旱的东西,也不需要太多雨水,而且雨水多了反倒不好。
可是对于清虏控制的辽东纵深地区,尤其是和宁国来说,那可就不一样了。
从春到夏,一直持续到秋天,持续到入冬的干旱,对他们来说,那可是致命的打击。
如此一来,清虏为了保证八旗的粮食供应,就必然会不顾朝人的死活,向和宁国加倍勒索粮饷财货。
而一直以水稻为主要农作物的小小和宁国,又如何满足得了清虏的勒索无度呢?
但是,已经剃发易服的李倧及其小朝廷,又怎么敢不竭力满足清虏的勒索无度呢?
最后,必然只能是拆东墙补西墙,通过减省和宁国自己的用度,想方设法来支应清虏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