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美轰炸机很少“光顾”京都的原因很复杂,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护历史文物。
对此岛国人可不敢当真,毕竟高卢鸡被小胡子连炸带抢的搞成什么模样,他们再清楚不过了。
所以,整片地区的防空公事和掩体的新建和扩建加固工作,就从来没有放松过。
陆地上大肆修建公共避难所,冲岛上可没有那个条件。
地质结构决定了,如果修建容纳几百人规模的中大型避难所,而且还得能抗住老美的航空炸弹。
不但需要施工机械上岛辅助,还需要大量的钢筋水泥加固。
既然集中避难行不通,那么,就只能各家顾各家,或是邻近的几家一起合力掏洞。
灯塔边的旧屋当时住着老弱共四口人,周围没有邻居,四口人只能自己动手。
可距离海边太近,房子周围都是沙地,根本不适合挖防空掩体。
林子里倒是可以挖,但一个是距离有些远,听到警报再跑过去怕来不及。
再一个林间的地里,全都是交错的树根。
年轻人挖都费力,四个食不果腹的老弱,还没有趁手的家伙什儿,根本就搞不动。
无奈之下,干脆把屋内的地板启开几块,利用房子地基的支撑,勉强挖出了一个两米多见方的空间。
寻思着一旦轰炸机来了能就近钻进去,至于房子会不会被炸塌,木质结构会不会着火,那些都根本顾不上了。
战后岛国经济从极度困顿中逐渐恢复,继任的守灯塔的人接管灯塔的同时,也成了旧屋的新主人。
房屋修缮时,将卧室里的避难所顺道加固了一下,改成了储物间。
不算什么密室,只是内里抹上了水泥,入口加装了个木盖子,一进屋就瞅见。
几天前高梅带人开始趁夜布置囚室时,检查了下储藏间,生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