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为了保障各单位通讯畅通,就必须在合适的位置,设置战场信号中继站,以保障无线通讯网络的战场全覆盖。
虽然以“站”命名,但能在战场上自由布置的东西,肯定不会是一间房子。
而是将所有设备,全都装进特种车辆里。
天线布置在山顶,不可能铺上上千米的缆线连到山脚。
别的不说,只上千米缆线的重量和体积就无法满足快速布置和投入使用的设备特点。
所以,中继站最少要开到半山腰。
176高地一圈儿都是密林,能走车的地方只能是树木比较稀疏,而且坡度相对平缓的地方。
林木稀疏,就意味着地表光照充足。地表光照充足,植被就越发的茂盛。
保守估计都要八到十吨的特种车辆,驶过植被茂盛的破路,必然会留下非常明显的行驶痕迹。
有这一点作为筛选,刘毅排除掉几个不符合条件的方位。
快速迂回后,总算在176高度西南侧缓坡,发现了想要的东西。
虽然被刻意进行过伪装和遮掩,但车轮碾压过地表的植被和松软的腐殖土,留下的痕迹实在是太深,也太明显了。
刘毅的视线追寻着自山脚处开始,断断续续曲折向上的痕迹,最终定格在了距离山顶不足三百米的一处缓坡上。
眯着眼盯着痕迹最终消失的位置,仔细的分辨了一阵,终于看出了数码伪装棚的大致轮廓。
没错,整个中继站被数码伪装棚完全罩住,非常完美的融入了周围的自然环境当中。
远距离看去,如果不是特意留心的话,根本就分辨不出来。
看了下周围几处标志性地理特征,用交叉法记住中继站的准确位置,刘毅悄无声息的返回了125高地。
和夜龙几人汇合后,打开之前缴获的蓝方地图。
分析了一阵后得出结论,单靠眼下这处位置明显偏西的中继站,根本无法支撑起整个战场的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