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防泄密的原因,整个科研中心的人员配置是十分紧凑的。
辅助和后勤部门的人,基本都是一个人顶两个位置,甚至顶好几个岗位。
可以说,就没有一个闲杂人等。
这三类人排除掉后,剩下的就只有其他三个项目组的人、负责培育海藻的工作人员,以及安保人员、司厨人员和医疗组。
继续排除下去,就需要另一个已知的有效信息。
那就是泄漏情报的人,知道秦院士带着攻关组取得了重大进展。
可以说,现在离成功只差最后的参数微调。
也许,只要再经过一次实验,就可以圆满完成实验室制造任务。
排除掉对方使用技术手段窃听,或是监控到实验进程的可能后。
能够掌握这一情况的人之有两种,一种是科研小组的成员,再就是科研中心的主任和总工两个人。
但问题是,眼下这两种人的嫌疑都已经初步排除了。
那么,就得考虑第三类泄密情况。
所谓的“第三类泄密”,就是情报人员收集零星的片面信息,而后经过整合进行综合判断,最终得到想要的结果。
这种方式与第一类知情.人直接泄密,第二类通过技术手段获取相比,无疑是更加隐蔽的。
然而,整个中心的防泄密制度是异常严格的,也始终得到最严谨的执行。
在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人,完全没有任何交流的情况下,第三类泄密又是如何发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