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以前,人们一直以金、木、水、火、土五行来解释万物,身边的物质虽然千种万种,但不外是此五大类之属。五行之间,又互有生、克,是其转变演化之源。
但杨道一在接受了卢鸿的一些简单实验后,对五行生化的理论,越来越是怀疑。这种怀疑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成为了迷惘。最后他苦想了许久,总是无法超脱,最后便跑来找卢鸿。
“总之就是这样子。在下现在毫无头绪,只觉得从前所学种种,均无法解释。五行生克自然有其道理,但又确实有许多现象超出了五行生克的范畴。”杨道一满面疲惫,对卢鸿说道。
卢鸿沉默不语。他当然知道杨道一遇到的问题是什么,但他一时也不知道如何解释给杨道一。毕竟他不能把元素周期表拍给对面这位,除非他想被人当成疯子。
想了很久,卢鸿才慢慢说道:“杨先生,在下最近对易经,略有所得。”
杨道一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虽然自己所研究的化学,最开始也是由格物致知入手,与易经有些关联,但自己现在的问题,似乎与易没有什么关系才对。
卢鸿继续说道:“易有太极,太极分两仪,便是阴与阳。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因此古人,必然是以八卦来演算万物的。”
杨道一隐隐有些明白,但又抓不住其关键所在,只好卢鸿继续讲下去。
“只是八卦之象,未免太少,难以应用。于是文王演八卦,将其相摩相荡,叠为六十四卦。至此卦象大为丰富,推算占卜,其用便足可应用了。只是文王之说,怕不过是后世传说。因在下所见商代《归藏》,便已经是六十四卦了。”
“但据在下之见,这六十四卦,竟也不足以演示万物。所谓一卦六爻,半显半隐。则一卦实应有十二爻才对。那这卦象,更是复杂难言了。”
“八卦如此,五行又如何不是如此?八卦可演为六十四,则五行为何不可相叠相加,扩而广之?以卢鸿浅见,世间之物,必不只此五行可为概括;物态化生,必不只此五行生克而已。前人可演八卦为六十四卦,先生为何不可细分众物,定其本性,细演其化学,以为后人研究之基?”
卢鸿与杨道一直直谈了半天,最后当杨道一从卢鸿房中走出来时,满脸的疲惫一扫而光,两眼的光芒简直可以熔化真金。
在卢鸿的建议下,《物化浅说》开始编纂。最开始的内容,都是最基本的研究成果。虽然异常简单,又存在许多不足甚至错误,但大唐的化学研究,确实就从这一本薄薄的书籍开始了,虽然此时世人还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