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昉向来中立,并不是当初纯妃一系的官员,也没发现其和汪印有什么特别往来。
他们当然不会知道,早在永昭十八年之前,当初秦昉谋划搬迁京兆府的时候,中间就由汪印多番斡旋相助。
这些都是细枝末节,最为重要的是,秦昉的确有才能本事,足以胜任尚书左仆射一职。
除此之外,秦昉的擢升,对朝廷其他官员释放了一个重要的信号:那就是新帝用人唯才唯能,并不拘于先前站在哪一边。
这令得在左右观望的官员们内心大定,对稳定朝堂和安抚人心起到了作用。
比起秦昉的晋升来,朝中还有一个官员的调任令人瞩目,使得朝官们私下议论纷纷。
这个官员,乃大理寺丞孙长蕴;这个调动,乃是其从大理寺调到了门下省,就任给事中一职!
大理寺丞和门下给事中都是五品上的官职,官员轮转实属正常——但这是指之前的情况,绝不是指新帝之时。
因为,与孙长蕴的调令同时下来的,还有一道加了皇印的注明,上书“中书门下,机要之司。给事中一职,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不得顺旨便即施行,务尽臣下之意。”
有了这道皇印注明,那就明了门下给事中与门下侍症黄门侍郎一样,有封驳之权!
其实,门下封驳的重任,国朝早已有之,只不过最近几代大安帝王,都在不断打压中枢三省的权力。
直至永昭帝意图将三省权力掌握在手中,更是废除了门下给事中的封驳之权。
可以,郑云回这道皇印明,是再次恢复了门下给事中应该有的封驳权力。
所谓封驳,便是可以封还皇帝失宜诏令,驳正臣下奏章。
也就是,帝王施政臣下奏疏,门下给事中都有资格参雅尼,有谬误之处好可以直接退回。
这个权力大不?太大了!
由此可见,这个官职实在太重要了!
但这么重要的官职,却由二十多岁的孙长蕴担任!
虽皇上还是个稚嫩儿,但是这么重要的官职交给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这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