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苏侯有意欲归周,纣主江山似浪浮。红日已随山后卸,落花空逐水东流。人情久欲投明圣,世局翻为急浪舟。贵戚亲臣皆已散,独夫犹自卧红楼。
且说闻太师行了二十里,堪堪来至绝龙岭。好险峻!但见:
巍巍峻岭,崒嵂峰峦。溪深涧陡,石梁桥天生险恶。壁峭崖悬,虎头石长就雄威。奇松怪柏若龙蟠,碧落丹枫如翠盖。云迷雾障,山巅直透九重霄。瀑布奔流,潺湲一泻千百里。真个是鸦雀难飞,漫道是人行避迹。烟岚障目,采药仙童怕险。荆榛塞野,打柴樵子难行。胡羊野马似穿梭,狡兔山牛如布阵。
正是:草迷四野有精灵,奇险惊人多恶兽。
且说闻太师来至绝龙岭,见山势险峻,似曾见过,心下狐疑不决。猛抬头,见山岭上,站着一位道人,披发赤足,肋下佩剑,闻仲认得道人乃是太和山净乐宫潜云子。闻太师慌忙上前躬身道:“大师兄,在此有何贵干?”
潜云子言道:“贫道奉南极师叔之命,在此等候太师多时。此处乃是绝龙岭,你命中不能逢绝字,此地便是你葬身之处!”闻太师大笑道:“潜云子,你把闻仲当作三尺孩童了,说什么此地乃是绝地。难道你忘了,我也精通五行遁术,还能被困在此处?”
说罢手持金鞭,踏着遁光来打潜云子。不等他靠近,从潜云子身后闪出龟蛇二将,一个手持烈火枪,一个手使分水锤,合力将闻仲战住。三人在空中斗了良久,不分胜负,只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只见潜云子掌心发出一道雷,四周的山峰,立时见风而长,化作八根通天的火柱,高可接天摩云,如同小山粗细,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方位分布,将闻太师困在当中。
闻太师叫道:“潜云子,如此八根巨柱,便想困住闻仲嘛?”潜云子抬手,在空中一招,半空飞下九条火龙,在每根柱上各盘一条,尚有一只体型最巨的,张牙舞爪,围着闻仲盘旋飞舞。一霎时烈火飞扬,山摇地转。
闻太师大笑道:“五行克制,人人皆会,此术焉能伤我分毫!”言罢将手中金鞭往空中一丢,立即暴长开来,化作一条水龙,将闻太师护住。怎见得好火,有诗为证:
此火非同凡体,三家会合成功。英雄独占离地,浑同九转旋风。炼成通中火柱,内藏数条神龙,口内喷烟吐焰,爪牙动处通红。苦海煮干到底,逢山烧得石空,遇木即成灰烬,逢金化作长虹。燧人初出定位,木里生来无踪。石中电火稀奇宝,三昧金光透九重。在天为日通明帝,在地生烟活编氓,在人五脏为心主,火内玄功大不同。饶君就是神仙体,遇我难逃眼下倾。
闻太师在火中大呼道:“潜云子,你的道术也不过如此。就不在此地奉陪了,我去也!”言罢跨在水龙背上,疾的往上一升,欲破空而去。
潜云子一笑,将拂尘一挥,那八根通天柱也随之向上暴长。与此同时,半空云雾中飞下一只硕大无比的玄武,一口将那水龙叼在口里,破空飞去。闻太师从水龙背上倒跌下来,把头上的九霄烈焰冠跌落,发丝披散下来,惨叫一声,被烈火焚身而亡。可怜成汤掌朝太师,就此为国捐躯!
闻太师一点忠心不灭,灵魂借着一阵青风飘至朝歌,来辞别纣王。此时纣王正在鹿台,与妲己、胡喜媚一同饮酒,忽然吹来一阵香氛,不觉困意袭来,趴在几案上昏昏睡去。
忽见闻太师立于案前,只听闻太师言道:“老臣奉旨讨伐西岐,屡战失利,三年征战徒劳无功,如今老臣在绝龙岭上失利,已死在西岐,还望陛下日后勤修仁政,远离谗臣,使祖宗社稷得以延续。老臣本想再诉深情,却恐误了进封神台之期,老臣这便去也!”言罢径直往封神台去了。
纣王闻言猛然惊醒,连声道:“怪哉!奇哉!”妲己忙问道:“陛下为何事惊讶?”纣王把梦中的事讲说一遍。妲己言道:“陛下不必担惊,有道是梦由心生,定是陛下太过挂念太师,故而有此惊兆,料想闻太师文武双全,用兵如神,怎会兵败身亡呢!”纣王言道:“御妻之言甚是。”遂即放下心怀。
且说过了两日,绝龙岭上的败军逃进汜水关,报与总兵官韩荣,韩荣听说闻太师死在绝龙岭,吃惊之余不敢延误,立即修表报进朝歌。千岁微子启看到本章,不禁大惊,忙上摘星楼。纣王问道:“朕并无旨意,皇兄为何上楼面圣?”
微子启将闻太师兵败身死之事讲说一遍,纣王不禁大惊失色,言道:“朕数日前,神思恍惚中,与闻太师在鹿台相见,太师说他在绝龙岭失利,已死在西岐!”言罢龙目落泪,甚为伤感。
当下移驾九间殿,钟鼓齐鸣,百官急忙来至朝房等候,少时孔雀屏开,纣王驾临,登上宝座,传旨道:“命众卿上前议事。”众文武遵旨,一齐来至御前,拜伏在金阶下候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