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老仉家的典籍上确实看到过一些关于土鳌子的描述,书上说,这种东西第一次被发现是在1913年,而有幸见到它们的人,也的的确确就是长白山的掘参人。
至于土鳌子的样子,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描述,只能照搬典籍上的文字:“身干的形状似虾爬,但体积要比最大的虾爬子还大两三围,头壳末尾生对钳,可开石断金……一个族群中常常有青、红两色的钳虫混生,故粗名其为青火虫。”
看得出来,整理这段文字的人至少应该是民国年间的人,通篇文字几乎全是白话。而且在他看来,所谓的土鳌子,就是一种外箱和虾爬类似、身上长了钳子的长虫。
这种描绘其实是精准的,土鳌子虽然外形像皮皮虾,可它们在移动的时候,确实又会像毛毛虫那样蠕动。
说起来,最初在书上看到土鳌子这种东西时,它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我不明白吴林为什么突然提起它来了。
不用我开口发问,吴林就对我说:“在这样的破碎空间里,基本上只要是有点积水的地方,就一定会藏着几只土鳌子。”
在他说话的时候,冰冷的潭水已经顺着石阶流下来了,哗啦啦的流水声不绝于耳,而在这阵流水声之外,我还听到一阵非常嘈杂的噪响,好像有什么东西正从水潭里爬出来。
“咱们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下来了。”
吴林乐呵呵地嚷了一声,随后就按下了扳机。
嘭的一声枪响,枪口的火光没等消失,在远处的石阶上又迸出了另一道火光。
借着那短暂出现的火星,我隐约看到正有一条条影子顺着水流快速朝我们涌过来。
但火光消得太快,我也没看清那些东西到底是什么,就问吴林:“是土鳌子吗?”
吴林:“不是土鳌子还能是啥?早知道该带把微冲进来,狙击枪的攻击频率太低了。你小心点,可别让它们给你开了瓢。”
一边说着,他就将狙击枪重新挎在肩上,又探手从腰间拔出了匕首。
我向前走了两步,站在吴林身边,这时候石阶上方的噪响变得更剧烈了,而且我能听得出来,从上面过来的东西正加快了速度朝我们靠近。
吴林微微弯曲膝盖和腰部,对我说道:“土鳌子怕强光,也怕巨响,咱们只要撑到它们的大部队冲过来,我就有办法对付它们。”
我朝着斜上方打了打光,在手电惨白的光束中,已经出现了不少快速蠕动的土鳌子。
仉家典籍上说,土鳌子比体型最大的皮皮虾还要大两三围,我不知道最大的皮皮虾有多大,也不太确定两三围是什么意思,我只知道,单单一只土鳌子就有我的整条手臂那么长,半条大腿那么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