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为什么不愿意改稻为桑?为什么从一开始就是一步死棋!
抛开所有的算计不讲,你让老百姓改种桑树,可一旦天灾来了,生丝没法填饱肚子,桑树换不来粮食。
朝廷跟老百姓算能多赚多少银子的金钱账,老百姓要算的是如何活下去的账。
千百年来,朴素踏实的生存经验,把老百姓塑造成了最保守,最顽固,最排斥变革的一群人……他们错了吗?
貌似还真没有!
毕竟几千年来,老百姓几乎从来都没有吃饱过……
男丁,土地,粮食。
这三者构成了自然经济的核心。
按照男丁分配土地,靠着土地生产粮食,粮食抵御一切风险……这三者实现了完美闭环。然后女人就是附属在上面的伴生品,所谓的三从四德,也就是这么来的。
还是那句话,真没有什么一开始就邪恶的东西,只是情非得已,生存所迫罢了。
说句不客气的话,如果张希孟到了任何一个太平的年景,他都不会想着折腾这些事情。
改革?
别逗了,想跟几千年的传统斗,你有多大的本事?
别瞧不起王安石、张居正这种人,他们不是智商不够,只不过他们是在做一件注定失败的事情。
你有本事把青苗法和一条鞭法修改妥当了,放心吧,只要下令落实,一定不会按照你的设想来的。
强大的历史惯性,会把一切重新打回原形……除非有一种力量,将历史惯性彻底砸碎,那才有少许的可能。
“李相,这些年天灾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人丁锐减,耕地荒芜……我们为了尽快壮大势力,获得百姓支持,在授田的时候,给予了女人土地。这一点在唐初的时候,也是一样的,这才有了唐代女人地位的提升,风气的开化。我们比大唐做得还要彻底,在田亩土地上,实现了完全的平均。”
“随之而来,各地兴办学堂,女人也会读书入学,增长见闻,她们不再是家庭的附庸,她们也是家庭的主人……照着这个趋势下去,女人不但会出来做官,她们还会去作坊当女工,回去经商,甚至会出现许多教书育人的女先生,这是大势所趋,我们也只能因势利导,顺水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