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大明,这五年来可真是热闹非常,东林党众多的官员连续的被魏忠贤给或是污蔑或是有真实罪证的弄死了不说,终究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单说这辽东,在孙承宗和杨过的努力下,努尔哈赤一直无法打破大凌河。而且在孙承宗的努力下,恢复了对宁远地区的统治。
但是在天启五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影响非常大的事情。因为杨过一直不向魏忠贤靠拢,而魏忠贤这个时候,羽翼已丰,众多被**星搞掉的非东林党官员投靠到了魏忠贤麾下。而杨过依然将魏忠贤派来的人非常客气的送回去,根本不提投靠的事情。魏忠贤想要杨过做些事情,如果关系不大的话,杨过会答应,但是一旦关系到辽东的军务,那么杨过完全是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
这样的态度,让魏忠贤非常的不爽,便以杨过只善守城而无进取为由将杨过调到了山海关,让他远离了对抗后金的最前线,目的就是不让他继续立功,让他在没有战事的后方慢慢的沉寂下来。
其后不过一个月,孙承宗也在魏忠贤的压迫下自请罢官。而魏忠贤立即将高第推上了辽东经略的地位。这么一来,辽东一下子就得到了对后金要挟最大的两个人。努尔哈赤高兴的无以附加,大明朝这是在自废武功啊
于是在第二年便发动了对宁远的第二次进攻。这一次守卫宁远的正是大名鼎鼎的袁崇焕,而这一次也正是还只是个小官的他守卫宁远城。
这个时候,面对号称十万的六万后金大军,胆怯的高第立即被吓得撤离在那里坚守了四年的军民,不断退到关内。而袁崇焕则顶住了高第的命令,坚持在保卫宁远。
说实话,这个时候的袁崇焕完完全全是个小官,后台尽去的情况下,竟然能敢违抗辽东经略的命令,直面六万后金大军,的确是胆量非常的大。这也是明朝的这些文人的共同特点,有的时候,他们的胆量非常的大。
不过从另一角度来说,在高第已经撤离了宁远到锦州的军民的时候,袁崇焕竟然将宁远的只有两万多的军民都留了下来一起坚守宁远。这样的决定能否真的明知?
我们现在无需置评,因为历史非常的青睐袁崇焕,在宁远城下,努尔哈赤竟然被一炮给击成了重伤。在这种情况之下,六万后金大军哪还有心思攻城。间接在各自怀着各自心思的各大贝勒和后金贵族的率领下撤离了。
整个过程中,袁崇焕能够说是出了大彩了。在听到袁崇焕竟然在自己已经改变了辽东太多东西的情况下,依然轰死了努尔哈赤,萧明乾是郁闷不已。久久说不出话来,最终只能下了一句评语:“袁崇焕胆子真大”
没错,从整个过程当中,我们看不到袁崇焕的战略眼光,也看不出袁崇焕的军事才能,所能看到的就是袁崇焕的胆子的确非常的大。这一点在后来也得到了再一次的证明。
努尔哈慈死了,辽东也相对的平静了下来。但是大明内部却一直不能平静。东林党的众多主要人物相继死于魏党之手,这个时候的魏忠贤已经嚣张到了极大。
而这个时候,台湾在大明的不少有识之士的严峻,也已经嚣张到了极点。萧明乾为了在最后的阶段,尽最大可能的多弄出些人口来,所以在贿赂了不少魏忠贤一系的官员,疯狂的移民。而这个时候,移民的主力已经转变为军政府自身了。
同时因为台湾实在太过耀眼了,连自行车这种东西都在大明的东南沿海的富户之中流行开了,大明的那些士人再迟钝也知道在大明的旁边兴起了一个可怕的势力,一个依靠大明移民兴起的庞大势力。
当然知道是一回事,形成对策是另一回事。特别是在魏忠贤一党在同台湾的贸易当中获得了难以想象的利益的时候。整个大明依靠同台湾进行贸易来获取巨大利益的人太多了,想要扭转整个国家的整体政策,同这样一个强大的势力交恶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做出的,更何况此时的大明的中枢已经完全的瘫痪了。
不过,有一个人没有放弃,不断在收集台湾的材料,他便是吴荣堂。吴丙元的死,使得他错过了一次快速升官的机会,但是也让他避开了被魏忠贤清洗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