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寇天师所说,“命籍”是天师道的重要“法器”,命籍记载了愈多的道民,就意味着持有的道士积攒了越多的功德,功德越多,道士就能获得更高的教职,也就是“将军箓”,从而驾驭更强的神兵神将。当然,“成仙”也是必不可少的奖励,谁功德高,教化了更多“俗民”,谁成仙后就能在天庭担任高位天官。
说到这,寇肃之便向康朱皮展示自己的“仙官七十五将军箓”,一旁的李丹英看得暗暗皱眉,因为如此年轻的道士受此等高箓,在她看来是“不合道法”的。
自汉末大贤良师张角与汉中张鲁张天师的地上道国覆灭后,各地的五斗米道/天师道、太平道反而如同水银泄地一般,遍布天下,各地有野心的道士都开始划分地盘,各自建立教团,自设教区“治”,自称天师或祭酒,自授符箓,自编经典。
各天师道教团都有一套教阶,有较为模糊的,也有较为清晰的,康朱皮曾在与李丹英的聊天后将其依严格标准粗略做了一个分类。基层是道民、箓生、道士,道民是普通信徒,只需要遵循一般道德戒律,进行早晚课仪式,并持各类符咒手书向道教神明忏悔祷告即可;箓生是准神职人员,像李丹英一样,从七八岁开始学习道教知识,到二十岁左右受箓,成为道士,从而具备了管理一方道民的初步资格。
而道士再往上就是各种等级分明的男女道官,祭酒、主者、天师、治头大祭酒、散官、保气、持气等等不一而足,往往模仿朝廷官阶而建。但“将军箓”一般是区分道官等级的通用标志,从一将军开始,初步提升。寇肃之这样的“七十五将军”再进一阶,得到“百五十将军箓”,便可以成为祭酒,真正统领一方道治。依李丹英所述,她所在的天师教团是拼读经修道的年限,一般没个二十年工夫是无法受此箓的。
“我教有律,教化三俗民为一功,三功为一勤,三勤可受一将军箓,我虽继先君之业做嗣师,可不受百五十将军箓,又怎么合道法,能服众呢?”
寇肃之越说越激动,原来他是急需“教化”一二千个俗民,来满足晋升祭酒的资格。可就他所说,由于文氏这样信奉巫鬼的豪强的阻碍,天师道在本地的传教并不顺利,一度爆发激烈冲突,被官府干涉和侯氏调停后才作罢。
“过了这许多年,先君,贤叔父们都放弃了教化俗民之道,沉浸导气、服食、房中以求长生。求长生也就算了,今年上谷大灾,我一位叔父同太守导气时还说,那些饥困而死的百姓是承负先人之过,是祖上行恶所至,凡是没有饿死的人,就是先人深有积蓄大功来流及此辈,一切都是注定好的,何必强求?只需要求长生而已。”
“这不瞎扯么,文氏没饿死,难道是他祖上积了何种大功德么,我看那饥寒百姓祖上也没干什么坏事啊?”康朱皮也无法接受这种观点。
“对啊!况且让道士都去导气服食炼丹,俗民哪几个人炼得起,找得到五芝黄金?长此以往,唯有富人奉道,而贫者不奉,如此道民不繁,道治萎缩,到时候谁人去削除一天故气?谁人请神将神兵来斩鬼除妖?此非经上所云,深怀至道,而闭绝不以相教示人,使人无所归,而断天道乎?”
越发觉得康朱皮与自己“英雄所见略同”的寇肃之更高兴了,他振振有词道:
“我天师天官之道,不分华夷贵贱,康郎君虽是杂胡,但已契合大道!只要削除文氏,便是成将军业的大功德,纵使得长生,又哪比得上在皇天上帝、太上元君座下为一真将军!康郎君何不与我共创此大业?”
虽然
康朱皮已经给寇肃之的指导思想定性为“传销入脑”,但论迹不论心,先打倒最落后的势力文氏,再论其他。既然寇肃之动机充分,双方当前利益相同,那么便可以引以为援,展开合作了。
康朱皮点点头,义正词严地说:“我已下定决心,与寇天师同讨文家。”
“好!我告诉康郎君内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