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氏在大青的第一个进士叫翁长庸,他在民间有着“翁佛子”之称,在天熙十五年,翁长庸的族侄翁叔元高中探花,给翁氏家族的功名创造了第一个辉煌。
科举制度作为封建时代社会成员通向成功的阶梯,功名等级与多少决定了一个家族的兴盛。所以,翁叔元之后,翁氏不断有人被举荐当官,即使是现在也一样,翁氏在大青朝堂上依然也有着一定地位。
而最让贾蓉怀疑的对象,就是这个昆山徐氏了。
早在大青开国之初,苏州昆山城里爆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新闻:名门徐家的三弟兄先后登科及第——次子徐元文首先考中状元。
随后,长兄徐乾学和二弟徐秉义也接连考取探花,人称“徐氏三鼎甲”。
这是少有的中榜盛事,当时一度轰动大青全国,成为光宗耀祖的美谈佳话。
在“万里挑一”的科举遴选中,昆山徐氏同胞三弟兄何以能接连在一甲三杰中榜上有名?
这可谓是一个家族的必生追求。
在封建社会里,家族非常盼望家脉兴旺,因此,有的成为书香门第,有的成为官宦大户,有的医家辈出,有的将帅接踵。
在家系的繁衍生息中,一旦诞生名人,就盼继往开来、光耀门庭,成为显赫一地的名门望族。
在考官方面,徐家的业绩无疑能独占鳌头。
从前明到大青,昆山徐氏共考取了16名进士、36名举人。
在“三鼎甲”之前就见仕途通达,从徐申-徐应聘-徐开禧的家脉延伸中,各有官位获得。
到了三弟兄出生以后,当然也盼承前启后。在渴望官运通达的家族追求中,三弟兄携手发愤,果然不负众望,接二连三地夺取了引人瞩目的功名头衔。
这自然也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
父母应是家庭教育的良师,对求知兴趣的启蒙、健康人格的塑造,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徐家三弟兄有严父慈母,他们为三个儿子的出人头地倾注了心血。
父亲徐开发具有厚学底蕴,也有考学经历,所以对儿子言传身教,一丝不苟。
要求儿子每天抄辞,用心强记,并经常批改他们的作文,寻错纠正,直到满意为止。
母亲顾氏是前明大家顾炎武的五妹,有这么一个德高望重的舅舅,自然成为三弟兄学习的楷模。母亲除了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外,在知书达理方面也循循善诱。在父母严格的家庭教育下,三弟兄从小就品学兼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