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和河首之地的地形有关。
河首的称呼,是指黄河的源头。
缘由源于《禹贡》和《史记》对积石山的记录:大禹治水时所采用的“导河积石”之法,故而得名。在当时古人无法深入青藏高原考察黄河源头的情况下,积石山被记录为大禹治水的起点,就笼统的认定为了黄河的出处。
河首之地的范围,涵盖河关、抱罕、大夏河狄道四个县。
但其中,同样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夏河,从河首之地贯穿而过,再北上注入黄河,把抱罕和河关两县分割了出来,形成了类似三角形的独立区域。
这也是宋健割据称王的地盘,与王国、韩遂等势力依山而分、划河而治。
连绵至金城郡内的积石山,隔绝南北。
想从金城郡进入河关县,要么横渡黄河,要么从湟水河谷走积石山的分裂口“积石峡”。
在这两种地形上行军,都不容易。
也杜绝了,韩遂想将河关纳入怀里的可能。
从战略层次上看,河关县对韩遂如今的势力范围而言,是一块“飞地”,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因为拿下来了,就要固守。
面临被汉军围攻的时候,还要出兵去支援。
光从支援要付出的人力物力等巨大成本,就能让韩遂觉得得不偿失,
而大本营在狄道的王国,则是“有心无力”的困境。
他要是想进攻抱罕,就必然要渡过大夏河,要面连“兵半渡可击”兵家行军大忌。
况且,就算他能率兵顺利的渡过大夏河,面连抱罕的城池也要愁白不少头发。
抱罕处于大夏河的上游,地势呈现西南高东北低(水往低处流),又是依着山脉而修整,想攻下绝非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