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唐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历时90年。
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当时,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于此汇合,水流直冲凌云山脚,势不可挡。
洪水季节水势更猛,过往船只常触壁粉碎。
凌云寺名僧海通见此甚为不安,于是发起修造大佛之念,一使石块坠江减缓水势,二借佛力镇水。
海通募集二十年,筹得一笔款项;
当时有一地方官前来索贿,海通怒斥:“目可自剜,佛财难得!”遂“自抉其目,捧盘致之”。
海通去世后,剑南川西节度使韦皋,征集工匠,继续开凿。
朝廷也诏赐盐麻税款予以资助,历时90年大佛终告完成。
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
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
大佛通高71米,头高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
鼻长米,眉长米,嘴巴和眼长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米。
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10余米,手持戈戟、身着战袍的护法武士石刻,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
此刻,朝霞笼罩在江面上,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在乐山大佛脚下流淌。
由于这里是三条大江的交汇处,所以水流异常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