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是其中的第一个方法。
《道德经》讲:“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易》曰:“作《易》者其知盗乎?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编撰《易经》的人,很了解盗贼吧?其中说“背负着重物而乘坐华丽的车辆,必然招致强盗前来。”这就是说盗寇实际是自己招引来的啊!
对于欲望,道门追求的是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即所谓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太上老君崇尚“无为”,道门思想和传统的自律有相通的地方,但不强调克己,讲究“顺”。
道门思想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所以应当顺应自然,顺应法理。所以说,对于人类的欲望,道门重在“疏通”。
道门的修行首先要做到知欲而行,欲望是在某个时间段内产生的思维活动,并不是恒定不变,一如:天地人生杀,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生杀的运行在变化。
不可过欲,不辱不殆。
人对欲望的把握也需要遵照适度原则,懂得珍惜已有的,就不会贪求未有的。
知道满足和适可而止,就不会在贪欲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无法自拔,就不会遭受因为贪欲而引发的困辱与危险,能够获得一种长久的平安。
人不要一味贪求他人之物,重要的是把握自己所有的,学会珍惜。
道门的欲望概念是独立任何一个领域地存在,对道的理解没有一定的智慧是很难产生其思维形式的,所以在这里修道者说出以上个人对待欲望的理解,也希望看了这些文字的善信,能对欲望的解释有个最直观的概念。
道者守其所已有,不求其所未得,求其所未得,即所有者亡,循其所已有,即所欲者至。
《道德经》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认识贪欲,看清危害。
只有认识了贪欲,看清楚了贪欲的种种危害,才能够真正去除贪欲,避免贪欲。
在各式各样、纷繁复杂的贪欲中,人们的五感遭受到外界的各种刺激,容易迷失其中,扰乱内在的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