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封藏肾精,不使其无故流失,精保存体内,则可化为气,精充则气足。如若肾失封藏,精耗则气衰。
脾胃为生气之源。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同完成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
脾气升转,将水谷之精上输心肺,化为血与津液。
水谷之精及其化生的血与津液,皆可化气,统称为水谷之气,布散全身脏腑经脉,成为人体之气的主要来源,所以称脾胃为生气之源。
若脾胃的受纳腐熟及运化转输的功能失常,则不能消化吸收饮食水谷之精微,水谷之气的来源匮乏,影响一身之气的生成。
故经中曰:“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肺为生气之主。
肺主气,主司宗气的生成,在气的生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方面,肺主呼吸之气,通过吸清呼浊的呼吸功能,将自然界的清气源源不断地吸入人体内,同时不断地呼出浊气,保证了体内之气的生成及代谢。
另一方面,肺将吸入的清气与脾气上输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二者结合起来,生成宗气。
宗气积于胸中,上走息道行呼吸,贯注心脉行血气,下蓄丹田资元气。
若肺主气的功能失常,则清气吸入减少,宗气生成不足,导致一身之气衰少。
总之,肾的生理功能与先天之气的生成关系密切,脾胃和肺的生理功能与后天之气的生成关系密切,诸多脏腑的功能协调,密切配合,则人体之气的生成来源不断,人体之气得以充足旺盛。
如若肾、脾胃和肺等脏腑生理功能的任何环节异常或失去协调配合,都会影响气的生成及其功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