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很快便给李元庆回了信,表示支持李元庆的决战计划,同时,老孙也表示,将会尽他最大所能,给李元庆最大的支持。
…………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此时,这般大规模的战役,尤其是诸部后续粮草,都需要长生营来供给,对长生营的后勤补给线,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但海州作为强有力的支撑点,尤其是长生营船队的发达,真正艰难的,不过是三岔河口到海州一线,要完全依靠人力来运输。
有着杨家坳子之役的失利,李元庆在这里面也取了大巧。
此行辅兵虽多,但除了必须的搬运工和直接换装可成战兵的辅兵精锐,李元庆准备将其余的十万余辅兵,全都留在三岔河与海州一线,保证陆路运输的效率。
等到前方战局趋近与明朗化,再将他们调到前面来,收拾残局。
退一万步说。
倘若李元庆此役真的遭遇到了大挫,遇到了滑铁卢,有这些辅兵青壮在手,他依然很快便能东山再起。
一时间,整个长生岛数万艘商船,除了去外面买粮运粮的商船,其余所有船只,全队供给军队,为军队服务。
不过,李元庆也很明白,饶是长生岛的肃清工作已经做的不错,但纸里究竟是包不住火。
这般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要想让皇太极没有察觉,那是绝无可能的。
但反过来说,李元庆这般作势,却也同样是将压力转移到了皇太极的身上。
一晃,时间已经来到了十月下旬,接连而至的几场大雪,近海已经封冻出大半里地。
李元庆和陈忠部都已经准备就绪,陈忠的主力船队已经赶到长生岛,随时可以出发。
张攀和陈~良策这边,却就没有陈忠这般直接受益李元庆的制度体系了,他们还要七八天时间。
至于满桂,则是直接走陆路,从喜峰口直接至海州。
满桂部虽尽是骑兵,依照他们的速度,半月二十天便可抵达海州,但李元庆给满桂的命令是,‘保持马力,适应战场节奏’,给了满桂近两月抵达战场的时间。
而只要他们抵达三岔河一线,具体情况,再依照李元庆和陈忠的主力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