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女登时娇嗔一片,室内的空气重新又恢复了热度,而且比之前更加灼热。
…………
一晃,大半个月已经过去,时间滚滚来到了崇祯三年四月中旬末。
经过了李元庆这段时间的亲自‘调理’,岛上的各项事务都被李元庆重新有条不紊的掌控,后宅内的‘田地’,李元庆基本上也已经灌溉一遍。
下午,李元庆来到了南信口大营,召开长生营全军千总级以上军官的扩大战略会意。
这些时日,各个战略方案又被完善了不少,整体条理出两个大框架脉络。
一条是以孔有德、顺子为首,几十名高级将官支持的‘战略扩大化’方案。
这个方案的战略核心是推进、游击。
并不完全依靠三岔河,而是盖州这种大城为核心,展开缓步推进式的游击战,利用长生营的团体精锐性,有效的勾引、伏击后金军的有生力量,将战场扩大化,拉伸战区的延展性,并不居于海州一城之地。
另一条方案以段喜亮、许黑子等老将为首,他们主张以三岔河为核心,利用海州充沛的水路,开展据点式河运,像是蚂蚁搬家一般,稳妥的往海州城聚集物资,修筑防御,展开拉锯式对峙,力求稳妥为主。
坦白说,对李元庆而言,这两个方案,各有各的好处,也各有各的弊端。
孔有德、顺子他们这个扩大化方案,好处是灵活、多变,不必冒决战风险,可以将战事的主动权,更多的掌控到长生营手中。
但缺点也明显,太过扩大化的战场,很容易产生不必要的变数,劳神而又费力。
关键是在‘政绩’上,无法给朝廷最满意的交代。
而段喜亮、许黑子这些老将派的稳妥攻略,好处是足够稳妥了,但缺点也同样明显,很可能会勾引皇太极和后金主力提前与辽南发生决战。
关键是这个方略,消耗的财力物力人力都更加巨大,饶是李元庆的腰比水桶还粗,一时却也有些触头皮。
但诸将的集思广益,却也给李元庆开脱了新的思路。
崇祯皇帝和朝廷,包括天下百姓们对他李元庆的期待,是复土,是杀鞑子。
两者在之前看似是不得兼容,但待李元庆把其中细枝末节理顺了,却并非不可兼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