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庆非常明白,想要牢牢控制军队,个人威望和手段,只不过是下乘,想要其牢固而久远,最好的方式,还是制度。
而军校,便是最好的一块敲门砖。
不过,在军校的选址上,李元庆并没有选在长生岛本土,而是将其设立在了南信口对岸的原第三千总队驻地。
此时,随着辽南的不断发展壮大,战略纵深已经非常严密。
现在的辽南,在张攀和陈~良策赶到后,人口区域,基本上就是呈‘v’字型分布。
由盖州、复州、南信口、长生岛,到金州、旅顺,再到东岸沿海的红咀堡和归服堡。
而中部的大片区域,此时已经尽是无人区。
李元庆虽是极度想开发这些大好的土地,可惜,人力不足,加之要防备后金军的冲击,也只能暂时先维持着这样的局面。
毕竟。
在辽南半岛两翼,都临海,若是后金军来袭,有船队的支撑,李元庆和长生营的主力,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抵达。
加之几个大城,防御开始逐步完善,有着诸多火炮的支撑,后金军几乎很难在一两天、甚至是五六天之内破城,这就为李元庆赢得了足够的时间。
因此,军校设立在南信口,已经不会有任何危险。
而之所以将军校选址在南信口,李元庆也是经过了仔细的思量。
‘兵者,凶器也’。
后世的经验教训摆在这里,李元庆非常明了,军政必须要分开。
若是将军校设立在长生岛上,实在太过繁华,某种程度上,这也背离了李元庆要‘打磨好钢’的初衷。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凡事,自然还是多考虑几步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