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袁督师已经由原来的兵备佥事,升为了辽东按察使。
在之前,在与高第争论是否要坚守宁远的时候,袁督师与高第之间,也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不过,两人都是文臣,宁远城又是袁督师亲手督促建造,袁督师不走,不肯放弃宁远,高第也没有太多办法。
只得拉着他的心腹将领杨麟,逃到了山海关。
而从锦州到山海关的一路逃遁,明军不仅丢下了数十万的粟米、粮草,更搞的民怨升腾、民不聊生。
相对而言,袁督师‘稳坐钓鱼台’,宁远方面的情况,比其他地方还要好一些。
当然,李元庆是非常明了其中核心原因的。
俗话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
面对李元庆这些泥腿子,袁督师是有足够的资本,吆五喝六。
但~~~,面对高第这种大佬,尤其高第又是阉党在辽西的代表人物,他的底气,未必就这么充分了。
固守宁远,一方面,他要争口气,在核心方面,他袁督师又何尝不是想利用他亲手督促建造、花费了数百万两的宁远城,当做他的跳板,‘鲤鱼而跃龙门’?
都是文人,与跑的比兔子还快的高第相比,这个时候的袁督师,无疑还是有几分骨气的。
这一来,李元庆让他三分又何妨?
李元庆一行赶到宁远城之时,天色已经黑下来,城头的防守十分肃穆,很是规整。
看得出,对于宁远城,袁督师可是不敢有半分的怠慢。
在半个多小时的通报、纠结之后,李元庆这才被允许入城,不过,却是只能携带十名亲兵。
这一刻,李元庆非常有想大爆粗口的冲动,但已经忍了这么久,他倒也不急于在这一时了。
面对袁督师的苛刻要求,李元庆没有太过纠结,果断按袁督师的要求照办。
很快,李元庆便被袁督师的亲卫引领着,再次来到了熟悉的宁远官厅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