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了早饭,天色已经放亮,李元庆当即点齐了500~士兵,与陈忠、张盘两部一起,扬帆出海。
李元庆的坐船上,三人相对而坐。
指着摆在案上的简易地图,李元庆仔细解释道:“两位哥哥,此行,我们的目标很明确。不在乎要杀伤多少鞑子,就是抢人、抢银子、抢粮草。广宁是我大明在辽地的府库,粮草、辎重、兵甲甚多。我估计,此时战事结束,老奴必定会派人将这些东西,运送回沈阳。这是咱们的机会。”
两人不由都是点头。
李元庆说的简单明了,虽然在大面儿上有些上不了台面,却是正中了两人此时的要害。
已经到了到了这个程度,三人就是一串绳的蚂蚱,自然要同心协力。
看到张盘也点头表示同意,李元庆也放松了一些,又仔细解释道:“两位哥哥,我以前曾多次往返广宁和沈阳,对那边的地势,也了解一些。不过,这里面,有个很关键的问题。”
李元庆看向两人,“想要有大收获,就意味着,咱们必须放弃海上优势,要深入陆地。”
在之前东海堡时,李元庆就有了这样的想法,深入内陆,干一票大的。
只可惜,那时李元庆兵少将寡,又收拢了这么多壮女,已经分身乏力,但此时,三部人马加起来,已经有1500~人,都是正值当年的青壮,兵甲方面,基本也算齐全,已经有了可以在正面刚一波的实力。
后金虽尽是骑兵,但辽地、尤其是广宁北线,地势很复杂,又有辽河、三岔河等诸多河流,操作性其实非常大。
李元庆、陈忠、张盘三部,武器不如后金方面先进,粮草不如后金方面充足,战马,那更是没有任何可比性。
但三部却有一个后金方面完全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他们有船,而且很多。
不论是李元庆、陈忠,还是张盘,三部都不缺船,当然,大船肯定不多,但小船却是有足够的数量。
此时,已经天启二年二月中旬,已经要进入春天,几条大河的河中心部分,都已经开始化冻,小船通行,没有任何问题。
李元庆说完,直勾勾的看向了两人的眼睛。
即便知道两人都是豪杰之辈,但在此时,李元庆却也必须要明确两人的态度。
这毕竟是协同作战,又是深入敌人腹心,万一出点什么茬子,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元庆,这算个球?不就是去辽西么?日他个姥地。这本来就是咱们大明的土地。怕个球?元庆,你放心,哥哥本部,一切听你调令。”
陈忠虽然表面鲁莽,但这一路走下来,他也不再向当年那么莽撞了,这种时候,他自然要坚挺自己的兄弟李元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