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求同存异四个字,其实孩子们,比大人们还要明白的多。
时间就在这种忙碌中悄然逝去,凡人们的寿命过于短暂,所以才会敬畏神灵,不论是山神,还是海神,大荒神,亦或是更奇妙不可揣度的天神,他们那悠远漫长的寿命,是众生多希望得到,但又似乎永远得不到的。
至少现在是这样。
上古年代的修行大潮还没有开始,程知远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众生才懂得大规模的修行之法的,至少遂古三圣的时代,红山,仰韶,梅山,这三片大地孕育了黄帝,炎帝,蚩尤,三大文明的碰撞使得修行之法,至少是在周代可以查阅到的记录中,第一次出现在了人间。
力牧,风后,大鸿,应龙,夸父,刑天,大羿,女魃,广成子,赤松子,帝榆惘......这些上古时代的先民们掌握了驾驭天地之力的方法,更从中再进一步,开凿自身的修行脉络,而其中最伟大的衍化,应该属于帝舜时代。
舜帝对照天下江河湖海,开辟了修行之法中的“脉络”。
由此,一切得来伟力,皆归于自身!
周代的卷宗虽然有鼓吹先贤的嫌疑,但总体上来说应当还是比较客观的,带着的有色眼镜,也只是儒门对于古老时代人们淳朴性格的美丽幻想而已,不过当程知远真正成为这个时代的山神之后,足以对儒家经文的记录者们讲述,其实先民们,和后世的人们相差不大。
淳朴的话,确实是比较淳朴的,但同样,也有不讲道理,以势压人的,并且因为在上古时代的缘故,所以弱肉强食,表现的更加露骨,更加不遮掩。
不必披什么遮羞布,甚至都不需要什么理由,你弱小,那你就该灭亡。
所以上古时代的民风,真的比周代要好吗?
儒门的幻想,程知远对此嗤之以鼻,因为他在太学看到的很多卷宗中,都写满了某位执笔者的梦呓,可以看出,那一部分的经文典籍,都是出自一人之手。
大肆的鼓吹先人,本就是一种错误的妄想,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去客观的看待,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出现了史官,而一旦史官带有偏见的去记录某件事情,便会让后世的人走入一个难以拔出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