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推选出来了新地满清皇帝——六岁的福临,辽镇的军将们还有些窃喜,心想一个年幼皇帝,按照大明的经验,国内肯定是内斗不停,或许辽镇兵能喘几口气,不过刚出四月,吴三桂就从哨探那边得到了消息。
说是满清正在锦州一带集结兵马,准备攻打宁远城,这个消息可真是让吴三桂和辽镇兵马魂飞魄散。
按早鞑子那边的习惯,这种大型的军事进攻,一般都会在秋冬之际动,怎么这初春农忙的时候就要动手了!
崇祯十六年的三月中旬,新登基的满清皇帝福临下旨,封睿亲王多尔衮为摄政王,地位高于各一等亲王,总领国政。
这个旨意一下,想到了幼主种种好处地各位亲王才有些恍然大悟,庄妃那些和多尔衮地私情可不是白传的,这女人四处合纵连横,把自己地亲儿子福临推上了皇位,和庄妃最亲密的多尔衮肯定赚地便宜最大。
京师中早就是隐隐约约,并且是流传在很高层的传闻,那就是多尔衮和庄妃私通,这福临是他们的私生子。
两红旗和镶蓝旗的勋贵们都是在暗自的咬牙,可却没有一点的办法,两白旗的势力要比他们有优势,多尔衮头上又多了个摄政王的衔头,更是在法理大义上压制各亲王,幼主登基,无论公私,看起来都是两白旗的多尔衮赚了大便宜。
摄政王、总领朝政,小皇帝现在又不能管事,那自然是摄政王多尔衮决定一切,多尔衮也需要一场大胜再抬升一下自己的声望,振作满清内部因为大败而衰颓的士气,也要通过掳掠战利品来安抚心怀异心的各旗。
关内新近大败,谁也不愿意再去碰触这个霉头,朝鲜那边根本就没有什么可抢掠的东西,那唯一的选择就是辽镇了。
山海关到宁远一线,有一天掌握在明军手中,不管明军再怎么羸弱,对于满清始终是个实在的威胁,不若趁着这一次,把这片土地彻底的打下来。把居住在上面的辽兵辽民补充到满清的人口之中。
以辽镇明军地战斗力,根本不会构成什么威胁,在正月里的那场小战斗,大兴堡守军千余人击溃对方近五千兵马,更是说明了问题。
摄政王多尔衮也是领兵打过多次战斗的,自然会选择对手,这没什么反抗,又是肥的流油的目标。自然就是最好的选择。
得到了这个消息的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当即就成了热锅上的蚂蚁,鞑子那边真要动手来打,自己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要是抵抗,手中好不容易积攒起来地实力恐怕就这么烟消云散,没了地盘和实力,那还搞什么。
吴三桂没任何的迟疑,立刻是吩咐从宁远退兵。宁远是关外屈一指的要塞,广宁前屯卫那边也有足够的防御和工事,并且距离山海关不过一日的路程,正是退守的当然之选,吴府的亲眷,辽镇的军将士兵都是开始向那边移动。
只是可怜了那些辽镇老实巴交地平民百姓,临近春耕播种,却因为兵灾临近。鞑子就要打过来,被那些鞑子抓了。男的变成奴隶,女的被人糟蹋,真真是生不如死,还是先跑了再说吧。
可惜那田里的庄稼,今年怕是又要大饥荒了……
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的反应,和辽镇兵马的动向,盛京各个勋贵知道的时间,甚至比大明京师,或是蓟辽总督知道的都要早。吴家地兵马这般动向。真是让摄政王多尔衮踌躇满志。这还没开打呢,胜利就这么到手了。
辽镇官兵在崇祯十六年的四月间。还没有见到敌人就已经是放弃了城池、要塞,撤离到了广宁前屯卫。最前线地宁远那边只是放了些老弱残兵应付了事。
吴三桂率领着直属部队撤离到东关驿的时候,和从山海关赶出来的吴家使相遇,这名使带来了朝廷的最新消息。
三月二十七日,崇祯皇帝正式颁下旨意,镇东将军左都督镇守山东总兵官领援剿两淮军务李孟,前日于河间府全歼东虏贼军,斩三万六千余,斩虏豪将阿巴泰,岳乐以下敌酋数百,夺旗数百具,为国朝近世未有之盖世奇勋,特加恩封世袭齐国公,特授提督山东、河南兼理南直隶淮、扬、庐三府及徐州北直隶河间府、永平府等处军务总兵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