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况一篇文章,上面写的都是违禁的事情,大家也不会傻乎乎的在明面上阅读传颂,又去那里才能抓到,令人想笑的是,要想去查个究竟,目前最显眼最容易下手的方向居然是田妃的家人。
去碰田妃地家人,皇帝地娘家人,那真是嫌自己活得命长了,还是按部就班的走程序吧,这些办差地人,心中不知不觉的实际上也是被这篇文章所影响了,那些立有大功的忠臣武将都是被皇帝杀掉,何况是自己这些下面办差的,事情做的越少,责任也就越小,还是少惹些麻烦为妙。
京师的追查,在某种形式上成了对这篇文赋的一种宣传,大江南北关心时事的文人士子们,怎么说也要看过这《飞将军赋》才能出门,这江南的东林士子因为他们力挺的周延儒因为谎报军情、然后被查出来有大宗的贪墨之事获罪下狱,等着被处斩的消息灰头土脸,眼下有这么一个转移大家注意力,又可以抨击朝政的机会。
一时间也顾不得什么李孟是江南士林公敌,纷纷的撰写文章,做义愤填膺的模样,抨击这朝廷凉薄,苛待功臣,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崇祯皇帝在皇宫内,一连打死了三个犯了小错的宦官,在外廷上也是大雷霆,可朝廷仓促间如何能拿出应对的手段,这样的事情,自己没有一点的理由。要是解释或是驳斥,那只能是越描越黑。
现在还能怎么做,所做的只能是捏着鼻子封赏了,但如今这样的局面,总不好朝廷话,主动的去给别人送赏。可胶州营被那样的冷遇之后,想必不会有那个脸面主动贴上来献捷了,这件事该怎么了局下台,还真是为难。
在鞑虏还没有具备大炮和各种攻城能力的时候,在他们地蚁附围攻下,却也很少有城池能够守住。
当时的满清所倚靠的就是“用间”,每到大战紧迫的时候,往往有内应在城内协助,很多看起难于登天的战斗。却在这些无耻的叛徒协助下轻易地取胜,自老奴努尔哈赤的时候,这个法子就经常的应用。
到了皇太极手中的时候。更是保持了这个优良的传统,京师政坛动向,明军的战略战术,很多都能通过细作窥探掌握。
京师朝廷,对于各种消息的保密,被人戏称为是筛子,这筛子不光是对内就连对外也是一样的。
京师城中有什么风波消息,关外的盛京知道地时间并不会比关内晚太多,甚至要远远的早于江南各省。
自从阿巴泰在草原上大会各个部落。然后在十一月率领大军进入关内之后,这支征明军队的消息就越地短少,只能偶尔通过在北直隶的细作通过很漫长的传递传回盛京,到了十二月之后,消息更是完全的断绝。
消息断绝倒也是正常的,整个盛京的八旗勋贵们根本没有什么担心的,没有了消息,这说明咱们大清的兵马在明国打的更加深入,掳掠地人口和财物更多。这么百战百胜的强军,还有什么可以担心的。
从前四次入关,总有这样消息断绝的阶段,到最后还不是安然无事,满载而归,在病榻上的皇太极对这些事情更是心知肚明。
但皇太极就是担心,他总是觉得自己或许因为重病,所以心态也不如从前那么想得开,总是疑神疑鬼。可皇太极总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担心。阿巴泰带着八旗的力量入明作战,可关外并没有因为对外作战消停下来。
本来这对外征战是转移内部矛盾的不二法门。但大家都觉得胜券在握,谁也不当回事,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两黄旗和两白旗下面的贵人们已经不是冲突一次两次了,镶蓝旗和两红旗这次则没有表现地和从前一般,站在两黄旗跟前,而是选择了中立和缩头,这在从前的,根本不敢想象的,皇太极身患重病,吉凶莫测,让很多人都是缩回去了。
“万岁爷,这高台风大,万岁爷您这身子,奴才实在是……实在是……”
听着边上领太监带着些哽咽的声音,皇太极虚弱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