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学究捏着山羊胡,对着书生道:“今日诗会,子瑜你也不妨作一首诗吧,便以边塞为题。”
“是。”书生向着老学究拱拱手,这时,有人为书生奉上了笔墨纸砚。
书生挽袖提笔,“我这些时日,常与人辩论,其中便有边塞一题,我心有感触,在家中之时,便为边塞做过一首诗,今日便当众做出吧,还请各位指点。”
说到与人辩论的时候,书生还不禁望了眼白狐,流露出些许笑意。
白狐趴在宣纸旁,晃了晃自己的尾巴。
书生抬手,摸了摸白狐,方才落笔,一气呵成地写下了首关于边塞的诗。
在书生收笔后,这首诗就由人,送到了老学究的手上。
老学究一看到这首诗,双眼就禁不住一亮,连连点头,“好好好。”
然后,这首诗就由人给大声地诵读了出来。
这诗开头第一句,那描写边塞风光的景,便跃然纸上,不少人拍手叫好。
有人默读着,开始品味这首诗,也有人拿出纸笔,开始纪录这首诗。
坐在雅间里的公主,也不例外。
待这首诗诵读完,在座之人都纷纷露出了赞叹之色,
没有描写边塞的艰苦,也没有描写边塞的战争,只是写出在这中秋之夜,边塞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可即便只是这样,仍旧打动了无数人的心。
因为将士们的思想中,也透露出了保家卫国的信念,因此而不归。
在座都是读书人,自然能够看懂,也才更为佩服。
“子瑜不愧是有才子之名,这首诗,必然有将会是一首传世之作。”有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