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姓张啊!桐城张姓可是很有来历的!”李乐存笑道。
“哦?玉皇大帝是那儿的人?。张力笑问道。玉皇大帝不就是叫张百忍吗?
“什么玉皇大帝?老李说的这个桐城张氏,是在清朝出过两代宰相的张家。”黎维岳笑道:“这两个宰相还是父子两个。老的叫张英,小的叫张廷玉,可都是厉害人物啊!”
“这个我知道!”胡家义突然接下了口:“张英是康熙时的大学士,张廷玉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都很有名!”
“那这又跟我有什么关系?。张力反问道。
“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有张、吴两家为邻,吴家在建新房时欲越两家的中间通道,结果这引了张家不满。两家生纠纷。张家因此飞书京都向时任礼部尚书的张英求助。张英阅罢家书。提笔回复了一小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收到回信后,深感愧疚,于是让出三尺宅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效仿张家向后退了三尺,由此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名曰“六尺巷。后来就有人常以此劝诚他人谦让一些。所以呢黎维岳解释道。
“所以呢,李老您就觉得我刚才那句话跟那个,让他三尺又何妨,有点儿相近。所以怀疑我这个张跟桐城的那个张或许有点儿亲戚关系,是不是?”张力笑着向李乐存问道。
“你只是让三分,人家是让三尺。你还差得远呢!”李乐存笑道。
“呵呵,让三分就不错了。就这还是因为着他们做过不少善事才决定的。
否则的话,我连这三分都不让!我又没做亏心事,凭什么让?您说是不是?”张力反问道。
“你这话倒不算错。可有些事不是这么想当然的!”李乐存摇头道。
“呵呵。为什么就不能想当然。干嘛就非把事情搞那么复杂?就像蒲松龄在《聊斋》里说的那样,那这个世界还怎么混?”张力反问道。
“蒲松龄又惹着你了?”李乐存奇道。
“就算是吧。”张力点了一下头:“他那句什么“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我听着就不爽。”
“这句又有什存错?”胡家义问道。
“为什么不能有心为善?有心为的善就不是善,无心为的恶就不是恶了?”张力反问道。
“人家那是在挂在地狱判官门口的,又不是人间!地点不一样,适用的规则自然不一样。你吵个什么劲儿?。胡家义苦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