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国地潜艇。一直可是印象深刻呢。”他笑着说道。
当年。孙纲派潜艇射鱼雷。打得迪特里希地旗舰“德意志”号搁了浅。而当时孙纲还一口咬定说是水雷造成地。但西洋镜被迪特里希一下拆穿。双方最后差点兵戎相见大打出手。
时隔多年,孙纲回想起这段往事,想起了当年和自己并肩作战的林泰曾,如今已经不在人世,心下不由得一阵黯然。
昔日的战友已经牺牲多年,而自己还没有完成战友收回国土的心愿,青岛如今还在德国人手里,自己却在这里和昔日的敌人谈笑,对他来讲,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场面。
“这些潜艇,将来也会令他们的敌人印象深刻的。”孙纲
,说道,
迪特里希现在也许不会想到,将来有一天,潜艇差一点就让德国赢了那场战争。
目前的青岛造船厂还处在建设当中,孙纲看到,从事建设劳动的工人多是中国人,他问起了这些工人们的生活状况,在工厂的负责人员很严肃地告诉孙纲,根据德国和华夏共和国关于青岛问题的《修约》,这里的中国雇工的待遇和德国工人在本国工厂的待遇都是一样的,而且工人们还成立了工会,作为保护工人正当权益的机构,这里的工人的待遇和工资水平比中国内地要高。
“德国企业全都严格地遵守了条约中关于当地居民的地位的条款”。
听了德国人的话,孙纲其实在心里并不敢确定德国人是否做到了他们所说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逐渐强大起来了的中国,已经在心里赢得了德国人的尊重。
为了不让德国人认为他是来“挑刺”的,他并没有去找那些中国工人谈话,从他在码头看到的,在“永宁”号巡洋舰进港时,青岛民众热烈欢呼的场面,他基本可以肯定,德国人还是遵守了条约的。
只有国家真正强大起来时,这个国家的人民才不会被别的国家轻视。
德军在青岛建筑的要塞也让孙纲见识到了许多后世书本上没有的东西。
德国人弄的这些防御工事不但坚固严密,而且设计得十分巧妙,在原来清军建筑的炮台基础上,德国人进行了重新修建,使青岛成了一座强大的军事要塞,其整体的综合防御能力,并不下于孙纲苦心经营的“东亚第一要塞”旅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