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第二天,果然有几个乡下人,敲着小铜镫,嬉皮笑脸的来要“打春钱”。
这些人也聪明,小店小铺的不入,专往有些名气的店子钻,譬如杏花馆。
吴嫂舍了他们几个红包,乡下人便用粗犷的嗓子唱了一支歌,以作谢礼,祝他们财源广进。
歌声虽然不怎么动听,但却别有一番淳朴的趣味。
也有街坊抱了孩子,特地围到杏花馆门前来听,听得津津有味。
而后也有皂吏送来纸制的五色小牛,说是来“送春”的。
除了送春的,还来了一些登门“拜春”的人。
总之围绕着“春”这一个字,玩出了诸多的花样。
月牙儿之前从没见过这样的事,很新鲜。
临近黄昏,吴勉带着一碟春饼登门。
吃春饼,也是立春的一项必修课。
薄薄的一层烙饼,裹着茼蒿、匪菜等新生蔬菜,以作“咬春”。
尽管知道杏花馆就是做小吃的,一定不缺这些春饼,但吴勉还是亲自做了送过来。
果然,他才踏进杏花馆,便见伍嫂她们在烙春饼。
见他来,月牙儿很开心:“你来的正好,我正想试一试一种新的春饼吃法,你来尝一尝。”
只见厨案上摆着一块软软的麦芽糖。月牙儿反复揉搓之后,用手拉着麦芽糖两端,往长里抻,拉成一个“八”字。
这麦芽糖的延展性极好,在反复拉扯之后,逐渐成了丝状。真如银丝一般。纤细洁白。
银丝糖做好之后,松松堆在碟儿里备用。月牙儿又将吴勉带来的春饼拿出来,用手捡了银丝糖,裹在春饼里头。
“你试试,我觉得这样味道还行。”
吴勉接过,咬了一口。柔软的春饼皮,包裹着柔如云朵一般的银丝糖,咬在嘴里,千丝万缕的甜同春饼的香气交织在一起。酥、松、绵、甜,别有一番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