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法学得贼烂,希望还能捡的回来”
“算法?”叶莲娜觉得自己在这里呆的时间越久,遇到的奇奇怪怪的不理解的知识和名词就越多,虽然夏凛给她准备了很多的启蒙级的书,可是那些也很难懂啊。
“嗯,我小学学的东西,现在......”夏凛头上开始冒汗了,星盟的初级算法或者说编程教学是在小学一年级开始,作为高数的一个应用分支,然后初中被分入计算机课程内,然后在初三开始细分科目之后就不会再接触了。
对于一个文明来说,势必面对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随着文明越来越庞大和先进,而积累的知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的细化,每一个人如果想要学成全才是不可能的,而领域间的联系却又要求每一个人具有基本的跨领域知识能力,还能往深处扩展。
星盟解决的办法是采用了共生体和后天植入体来解决硬件上的问题,极大的提高人类的记忆力,从而把繁琐的记忆过程省略。
然后是基于心智核心的AI算法的自动翻译设备,将极为麻烦的交流和语言学习也省略,这样就让人类的实际应用基础知识掌握从原本的高中,往前挪到了小学三年级左右。
当然,为了避免烧掉脑子,共生体和植入记忆体仅限于保存知识性记忆数据,生活性记忆和碎片性记忆依然是正常海马体记忆方式——意味着,这不能治疗你忘记带门钥匙的绝症。
但是,这样的处理也不能完全的解决这个矛盾循环,所以在初三左右,星盟学生就必须面对第一次专业细分,根据自己的测试成绩进入三种不同类型的高中学习。
例如夏凛这种就是进入的“应用技术学院”,简单说,他只需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并且更加熟练的掌握在此之上的应用知识,未来是以更好的整合、使用、理解甚至改良现有技术和知识理论而发展。
应用技术学校也被称之为“普高”,下一步大学教育对于9成的星盟学生来说是扯淡
的事情——不是学费,而是真实的......分不够。
第二种就是面对人类当中极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天赋的那一类,他们将进入另外一类高中,在人类少年时期,创造力和学习力能力的巅峰期,对于特定的理论进行再细分的深入学习,他们的学习深度会非常的高,学习的强度也是正常人无法承受的。
而他们的未来是基础研究者和开创性的工作岗位,然后面对第二次细分,根据自己的侧重变成理论研究者或者实际的发明者等等,这个过程在高二完成,然后高三和大家一样——考不上还是考不上——星盟大学入学分数是硬性指标,某一届一个新生都没有虽然罕见也不是没可能的。
具体分数线由十二位第四等级的心智核心根据当前的前沿研究和高级人才需求划出,而大学毕业基本上就意味着工作完全分配,自主就业是想都别想——星盟的大学资源可是相当夸张的,投入这么大,想去干别的是别做梦了。
最后一种是面向不擅长于科学或者说理性类知识的学习的类型,基本上就是相当于过去的艺术学校和行政管理学院的集合体,培育的是未来社会学家、商人、艺术家等等类型的角色。
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最后的大学考试,考不上还是特么的考不上,因为那不是按照有多少人考,按照人数或者比例录取,而是根据需要培育多少的高阶人才来制定的录取人数,并且分数线是按照这个需求的人才的基准素质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