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朱棣坐在大帐中,听闻杨烽火的事之后,当即传唤杨烽火,问询后,与徐辉祖、刘儁、薛夏等人商议之后,提拔杨烽火担任五军营三千军士的督官,专职鼓舞军心、培养军士意志,激发军士士气。
受朱允炆新军之策革制影响,大明军队中虽然没有推行“双首-长制”的政-委+军事长官,但为了强化军士的忠君爱国思想,培养军士为国征战,马革裹尸的信仰,军队中设置了不少儒生为主体的督官。这些督官大多良莠不齐,但为首的三个督官,却是闻名于整个京军,是为京军三大营大督官。
三千营大督官——陈济!
五军营大督官——陈洽!
神机营大督官——陈浚!
最令人惊叹的是,这三人是亲兄弟,为京军称为“三陈大督官”。
陈济博学强记,读书过目能诵,经史百家无不贯通,有着“两脚书橱”之美誉,原为布衣,后为杨士奇推举进入翰林院编修《太祖实录》。
出于培养京军政治思想的需要,朱允炆在翰林院中选拔人才进入军队,宣读忠君报国,杀敌立功的事迹,陈济信手拈来,自春秋战国,至大明建文,讲得军士热血沸腾,被朱允炆重视,提拔为大督官。
再后来,茹瑺推荐陈洽,徐辉祖举荐陈浚,先后进入京军,逐渐展露头角,成为了京军最高的督官,承担着朱允炆培养军队思想、意志、士气的重任。
此番出征,陈济因身体不适,没有随行,由王景彰、陈洽、陈浚担任三大营大督官。
按照正常编制,京军每千人需配置一位督官。可因为优秀的督官太少,朱棣、徐辉祖、铁铉等人又不喜欢将就,不合格的腐朽的,没办法调动军士
士气、培养军士意志的督官,都报给朱允炆,被调离京军,导致此番出征,十万京军,只有三位大督官与四十位督官。
如此少的督官,如此多的军士,平摊下来,一个督官要管两千多人,根本无法顾全,这也就导致有些军士没得到照顾,意志不够坚强,以致于还没出关,就出现了个别逃兵。
这是督官失职,是需要担负责任的,但此时朱棣也没办法处理过甚,因为不怕死的督官数量实在是不够,虽有武将在一旁节制,但论说话,论鼓舞士气,粗人还真不一定顶得上读书人,要知道读书人硬起来,还可真是浑身碎骨浑不怕了。
西北的军情文书已经不再直走京师,而是先走朱棣的军营,再走京师。
宋晟、杨荣再发急报,央求朝廷务必快速起兵出征,万万不可延误。
朱棣看着这份军情文书,对徐辉祖、何福、刘儁、薛夏等人说:“从宋晟的告急文书中可以看得出来,西北情况不容乐观。”
徐辉祖看着文书,皱眉说:“帖木儿遣离各国使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