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确实已经做到了部分数据、功能的共享,但至今也没能做到那种让人惊艳的深度共享。
安卓和IOS虽然靠先发优势获得了丰富的生态,但也因为先发吃了大亏——硬件的发展太快了,新的场景太多了,已经跟不上了。
至今安卓和IOS的主战场还是在手机上。
平板、手表和车机的操作系统,则大多都是从安卓和IOS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特化产品,比如LiteOS和AndroidAuto。
纯正的安卓和IOS,其实并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后来才出现的硬件。
这种现象连平果自己都看不下去,初代Ipad直接装IphoneOS系统,后来改成了IOS,现在又变成了IpadOS。
面向那个年代的系统,终究是满足不了未来一个时代的需求。
但泓濛不一样。
泓濛诞生的时候,世界已经走到了5G的黎明,“万物互联”已经成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技术方向,“打造全平台适配的系统”早就成了基本共识。
后浪总是会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
倒也不是因为前浪不行,只是因为后来者居上,毕竟,泓濛从最开始就是朝着“面向未来”和“连接一切可能的”而设计的。
但泓濛也不是没有弱点,最大的弱点,就是出现的太晚了!
张硕等不及。
麦粒手机同样也等不及,必须要在未来三到四年就拿出成品来。
可话是说的轻巧,真正想要做成,却又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也不是简单往里面砸钱就能搞定的。
否则。
也就不会有诺基亚在智能手机市场的折戟沉沙了。
哪怕是叁星,不也最后屈服于安卓了吗?
想要在极短时间内,开发出一款合格,甚至是在底层逻辑上超越安卓的操作系统,需要在通信领域有着极强的技术积累。
而萌芽最欠缺的,就是在这方面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