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耗时七年。
时间不短,但是对于一款操作系统的研发也绝对不算长。
以安卓为例,安卓的研发始于2005年前后,2007年对外公开,2011年才取代了老迈的塞班系统成为第一,变成了主流操作系统。
前后历时六年之久。
如果是要对标安卓系统,那么无论是MILI系统,还是泓濛,似乎开始的都有些晚,很可能跟不上对方的发展步伐。
就像原时空的泓濛。
在2019年诞生的时候,彼时的安卓已经进行了多次迭代,每一次迭代都解决了之前的不少问题。
每一次迭代都让安卓的性能越来越强大。
安卓系统上的App也已经足够丰富,手机市场上一切主流非主流的app几乎都支持安卓系统。
强大的生态链已然成型,就很难再突破。
也就难怪会有人说,泓濛只是低配版的安卓,刚问世的时候,最多只能达到安卓七成的性能,身上还有很多安卓的影子。
并没有完全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而事实上,泓濛其实并非是第二个安卓,如果是对标安卓,那么从一开始就输了。如果想要成功,就不能再走别人走过的路。
它本应该属于下一个十年。
众所周知,安卓和IOS系统都是十年前开发的系统。
哪怕它们现在都经过了无数次的迭代改进,但是它们骨子里的底层逻辑其实还是十年前的那一套——
“它们仍然是为了4G网络时代的终端和App而设计的系统。”
更直接一点,它们是为了手机而设计的。
最简单的问题就是:一台平果手机和一台平果电脑,两者之间如何实现深度的数据、资源甚至硬件共享?
它们的操作系统在设计之初,是否考虑过实现这种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