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一九五五秋天,申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了大半。
原沈氏纱厂跟几家纱厂合并后,改为申城第一棉纺织厂,光职工就有一万多人。沈氏印染厂也跟其他厂家合并了,扩大了生产规模。
江家裁缝铺也走上了合作化道路,加入了街道制衣厂,糕点铺子也入食品加工厂,这都属于集体所有制,归街道管理。晓月的大外公江瑞启当上了车间主任,小外公江瑞良也当了技师,跟小外婆一起拿着工资。
这时候,户籍制度也全面实施了。
按照居民辖区,分为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像申城这样的大城市把控得很严,外来人员除了正式调动之外,很难入籍了。
江老爷子和江老太太都是吃商品粮的,国家定了口粮标准,由粮店里供应着平价粮,到了月初就拿着粮本去买粮食,再也不用担心价格波动了。
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各行各业都分了工种,定了岗位级别。
部队上的干部,也从实物供给制变成了货币工资制。夏春望是副师级干部,一个月领二百块(新币),在五十年代这是一笔巨款,一家人吃喝都不用发愁了。
江采莲也定了级别。
她是个科员,一个月领五十七块,也不少了。
每个月,夏春望都把工资交给江采莲,厚厚的一沓子,半天都数不过来。江晓月最喜欢看妈妈数钱了,每次清点了数目,妈妈就给她和豆豆、毛毛发零花钱。
还说:“大河涨水了,小河也淌一淌……”
幸福的感觉洋溢开来,如沐春风。
这时候,江晓月念高一了,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了。
她个子蹿了不少,也没那么奶气了。不过,她还留着齐耳短发,衬得眼睛大大的,眸子黑亮亮的,就像两颗黑葡萄。
(晋-江-独-家,谢-绝-转-载)
作者有话要说:捉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