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修是一个聪明人,他知道仇恨早已铭记在吴国上下的心中。”
“刘修明知如此,还会接纳孙权吗?”
“接纳孙权,岂不是自讨苦吃?”
荀攸正‘色’道:“双方的世仇,也是加重刘修不违背盟约的关键。”
曹丕眼珠子转动,思考着荀攸的分析。
这一分析有道理。
忽然,曹丕脑中闪过一道灵光,他马上就问道:“军师,可如果孙权甘愿放弃军权呢?一旦孙权放弃军权,刘修就能够顺利拿下各州,而且吴国上下,即使有仇恨。但是,没了兵权的吴国,刘修何惧之有?”
荀攸一听曹丕的反问,眼中多了一抹赞赏。
这话说到点子上了。
荀攸解释道:“世子的反问很关键,所以,这是第三点。”
“孙权要归顺,只可能是表面归顺,他去王号,遣送质子,那都是忍辱负重。”
“孙权可以表面上归顺刘修,但不会‘交’出兵权。”
“吴国上下和刘修仇恨这么深,臣子会同意孙权归顺吗?肯定不可能的。不论是周瑜,亦或是其余的将领,都不会放弃的。”
“最重要的是,孙权也不会放弃。”
“失去了权利的情况下,孙权苟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与其如此,他还不如拼死一搏。”
荀攸神‘色’笃定,说道:“孙权的归顺,是建立在他不会放弃军权的基础上的。所以,吴国还是不可能真正归顺刘修,而刘修也不会留下一个仍然存在着危险的孙权。”
曹丕听完后,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