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王、康王。”李纲回忆着赵构的形象,他跟赵构接触并不多。他现在脑子里反复思量,到底谁当皇帝对大宋比较有利。
呼延庚说道:“末将听御史中臣秦桧说,太子与康王登基,各有三利。”其实呼延庚和秦桧没打过照面,但分析皇位竞逐的利害关系,这种奸臣形象还是秦桧担任比较合适。
“秦桧?”李纲对秦桧印象还不错,宣和年间,有一个刚从太学出去的小官儿宋昭上了一道奏章议论伐辽战争的失策,受到朝廷严厉处分。引起了太学生的公愤。
秦桧也跟着声色俱厉地谴责当道者“钳塞言路”,表示要和太学生们共祸福。
所有的学官都与学生对立,只有秦桧明显地站到太学生的立场上,这使他在同僚之间受到讥刺、指斥,日子不很好过,但因此获得学生们更多的信任。也让李纲注意到这个“同路人”。
“不知秦中丞说各有哪三利。”
“太子登基,名正言顺,人心安定,此其一也;太子与皇后危难之时坚守汴梁,深得民心,登基顺应民望,此其二也;太子幼年经历危难,深知民间疾苦,有利于社稷,此其三也。”
“不错,太子登基,续正统、顺民望、利社稷。的确有这三利。那如果是康王继位呢?”
“俗话说,国有长君,社稷之福……”
“呼将军,你不用再说了,李纲不乐闻也。”李纲听都不愿意听了。当年太宗赵光义继承太祖之位,随后相继逼杀了赵廷美、赵德芳、赵德昭三位潜在的皇位继承人,这类事情,日常臣下们提都不会提,更遑论拿出来举例。
呼延庚看到李纲这个态度,心里有数了:“李相公可再行斟酌,末将先回复张相公,说李相公不反对立太子。”
李纲笑道:“天家承续,岂是我等臣下反对得来的。”
“末将告辞。”
呼延庚回到汴梁,向张叔夜禀报了李纲的态度。
又过了几天,张伯奋、张仲熊都带回了张灏与朱胜非的回信,张灏唯张枢密马首是瞻,而朱胜非则说,他和朱皇后是同宗,不便表态,不过,他也给了另一条消息,康王赵构先不到汴梁,而是去南京应天。
呼延庚记得在另一个历史上,赵构也没有回汴梁,而是把宗泽派到汴梁担任东京留守。
求红票、月票、收藏。祝大家除夕之夜阖家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