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临界态中生存,除了一个稳定的内生电磁场,他们还需要一个可以快速代谢更新的体组织,这也是大龟壳的妙用。
大龟壳代谢生成的速度之快,还要比水蓝上常见的癌细胞快上很多倍,内生的超导电场就是在这种快速生长代谢的细胞作用下产生的。
也就意味着它们有更强的生存能力,能适应恶劣的环境。
它们不怕辐射,不惧高温、低温,生存不依赖于物质,只要有能量,近乎于不死不灭。
当这样的生物横渡星河而来时,是怎样的一个局面?
当然它们也不是全无缺点,有太空中他们会很强,可他们无法耐受水蓝的环境,也因此给梅哲仁的破解工作出了个大难题。
在水蓝的富氧贫电荷的环境下,硅基质的组织结构不再具有稳定性,很容易崩溃。
只要一去掉场域保护,它就立即变成了一种半流体状态的凝胶,所以研究这个遗蜕就必须在一层超临界膜包裹下进行。
这也是生物攻关小组以及其他人插不上手的原因,没有足够强的场域或者高温高压环境,就连研究对象都保不住。
可有了环境能呆住还能做研究,执行者就必须成为一个超人,若不是要跟硅基人开战,就连梅哲仁都觉得不划算。
这倒是跟一些考古发掘很像,一个陵墓如果打开,不具备足够的防氧化条件的话,短短的几分钟,状态就完全改变了。
可要做足了准备,能隔绝外部条件影响的代价又过于宠大,让此项研究的意义被削弱了太多。
范东明倒是从这上面找到了符合梅哲仁心境的共识,他发来一条消息:“是不是样本的研究环境要求很高?我碰到过这样的情形,还真不好对付。”
梅哲仁知道这只是他垫下的场面话,范东明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印证前面的猜测。
等了一会,发现梅哲仁没有理睬他,范东明着急了,他拉来了外援,莫辞也加入了催更的行列。
“老梅,这可涉及到盘古计划的终极目的,别激动,先听我们说。”
这个说法倒是挑动了梅哲仁的心弦,分了一条线程给了他们,看看他们卖的什么药:“我不激动,从哪方面说起?”
怎么都不应该是被请求的一方上火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