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一听,便知王叔必是为婶婶被劫走的事情而来,而且还是同包拯一起过来,想必是先去了开封府问了案情,之后才赶来皇宫。
“王叔不必多礼,来人,看座。”
八王爷却是心有担虑,根本坐不下去,只道“启禀圣上,老臣有事要禀。”
“何事”
“今日老臣起来,案几上多了一封辞官文书,乃是狄青的字迹。”八王爷说完,便从怀中掏出折子并一枚玉佩,双手交给了一旁的宦官,
内宦很快就将折子和玉佩交到了官家手中,官家一看,脸色登时大变。昨日狄娘娘进宫来见他,腰间配的玉佩就是这一枚,此物乃皇家象征,天下无人可仿制。
他是猜到狄青越狱必有缘由,却没想到西夏人竟这般神通广大,前脚刚抓了狄娘娘,后脚就拿了狄娘娘的玉佩到将军府逼狄青就范。
这折子上的字迹如此匆忙潦草,可见狄青内心挣扎必然痛苦难当,其上言辞恳切,官家自是能理解狄青写下这封辞官信时的挣扎,而看到折子的最后,官家的脸上是忍不住的动容。
狄青哪怕身死,亦是宋人,还请陛下放心。
这是表忠心的话,也是表决心的话。
如此忠诚恳切,官家如何不信,他没有理由不相信狄青的品性。
官家在上面看折子,底下的朝臣抻着脖子等,太磨人了,怎么事情忽然就走到了这一步有些人开始后悔,有些人则决定一条道走到黑。
反正想什么的都有,但此刻官家未开口,没有人敢做这打破沉默的人。
好在,官家并没有感动太久,他将折子递给旁边的内宦,然后交由几个重臣传阅,黎江平自然也在此列。
唔,不知道为何,黎江平看这折子,总有股子奇怪的感觉。但细细一品,又没有什么出离之处,狄青本就不是叛国之人,却腹背受敌,狄娘娘是其最后的亲人,他如此选择,倒不出乎意料之外。
能写下这封辞官文书,又将狄娘娘的身份玉佩交由八王爷呈上,便足矣表明狄青的态度。
朝臣们看完,心中多少心绪万千,狄青走到这一步,实在艰难,即便文武不对付,亦有不少人开始同情狄青的遭遇。
当然了,还有一波比较心硬的人,他们在看到这封辞官信后,想到的是另一点。
“启禀陛下,狄青如今确实无法担当重任,可边关不能没有主帅,还请陛下圣裁决断。”
官家